考古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385.jpg

江边驿头

时间:2014-08-21

1498010380104162.png

程让平祖居


白沙驿,路接括苍界

驿头村位于温州市鹿城区西部藤桥镇临江办事处中部。村落处在山谷凹地,三面环山,中间有驿头溪(又称临溪、长溪、明月溪)长久冲刷形成的小平原,面积约1.5平方公里,北临瓯江,与西洲岛隔江相望。驿头村总占地面积约8.6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旧称里山根(包括大岙底、山根)。

2009年,温州市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野外调查发现,驿头村东侧田山发现距今约四千年的古代人类活动遗址,此遗址的出土文物同近邻下龙山遗址属同一时期的人类遗址(瓯江流域·好川文化)。因为两处遗址近在咫尺,推断两处遗址的原始人类为同一原始人类族群,可能为不同时间的居住等活动场地而已。另有20世纪80年代初,山根的瓯江翻水站兴建时,发现唐代墓葬,出土唐代墓志。可见唐时,此地已存在成规模的村落。又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宋时,白沙驿在西北,路接括苍界。”可见宋时,村前瓯江边有白沙滩,故取名白沙驿。随后此地改称驿山、驿头。

居峄阳,程氏诗书继美

驿头村有程氏、梅氏、陈氏等十余姓氏,90%以上的村民都姓程。程氏始祖为北宋思想家、理学家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之后裔。据传,程颐之曾孙程节在福州为官,秩满回京述职,途经白沙驿时,其母刘氏卒。他见此地风水甚好,即择地以葬,并留下一子守墓。据《峄山程氏宗谱》记载,程氏始祖程澥,字大中,号怀洛,原籍河南洛阳,宋名儒程颐的第四世孙。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任职永嘉学正,解甲后居东瓯。景定五年(1264),三世祖家洛,字继儒,始定居峄阳(今驿头上垟)。嘉庆五年(1526),张璁(1475-1539)在《峄山程氏宗谱·序》中言:“驿山之有程氏,其源最远。自宋伊川公之四世孙大中公,司铎于瓯,其子孙遂家焉。迄今凡十三世,忠厚相承,诗书继美,为永嘉之著姓……”此记载,便是驿头程氏的源流,如今村里尚有不少保存相对完好的历史遗存和古民居。

程奕故居、墓

程奕故居位于驿头村南龟山前圣旨亭路8号,又称万松山房,此老屋始建于宋,明景泰年间重修,现存明代建筑,得溪山之势,坐东南朝西北,由门台、正屋及厢房组成合院式建筑。门台为内凹式单开间木结构,悬山顶,灰塑屋脊,两端置砖凤鸟。门台上为著名画家程十发的“程奕故居”题匾。门台东南为天井,卵石铺地,中间做成甬道。天井两侧原为厢房,前存东厢房,带廊。正屋原为七间一层带前廊的建筑,两侧各带两间披屋(目前正屋残存四间),地面为三合土。明间进深七柱十三檩,后金柱间设屏门,屏门后部设有五架梁草架顶,明间置挑斡做法,板壁上依稀可见壁画。正屋后为小天井,石砌等人高的围墙,有门可出入。程奕之子程智是明嘉靖年间首辅张璁(张阁老,1475-1539)的朋友且还结为亲家,张阁老曾多次相访。

程奕墓位于村南龟山西麓,程奕故居东北约50米处,坐东南朝西北。墓葬为块石砌圈椅式,上下三坛,内外两层块石砌墓圈。墓前正中设一卵石砌甬道。第二坛正中立任道逊书写的墓志铭(另说为明代文华殿内阁别罗山黄璨所题,墓志铭为永嘉学者赵谏撰文,书碑者为著名书法家姜立纲),青石材质,残损,须弥座底座,正面隶书“有明梅庵程公之墓”字样。墓圈立面均为块石对缝斜铺,祭坛用方块石错缝平铺。张璁(张阁老)书写墓道门,小篆“有明程氏墓道”(目前被移为他处)。此墓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清乾隆年间曾修葺。

程奕(1420-1490),字秉殷,别号梅庵,明永乐庚子(1420)生,明弘治庚戌(1490)五月二十二卒。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尚义赒贫的事迹,在西溪一带民间传为美谈。他死后有很多名人为之撰文立传,流传后世。

2005年8月程氏古民居(含义官桥、圣旨碑、程奕墓)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程让·平祖居

让·平祖居位于中加路68号,门临驿头溪。建于清晚期,坐西朝东,由门台、厢房、正屋组成三进合院式建筑。门台为砖砌仿木构门台,围墙与门台相连,呈内“八”字形。前院南北原为厢房,现存南侧厢房。南厢房为程让平祖居,三间两层木构楼房,板瓦灰脊,二层重檐。后院厢房局部重建。地面为三合土地面。门台上的砖雕,天井里的卵石铺图、条石台阶,左右设置厢房、牛舍、柴仓房等,是典型的山区富裕农家的居舍,极具浙南民居特色。

让·平, 1942年出生于加蓬奥果韦省的翁布埃市,“让”是法国神父起的教名,亲友们习惯地在他的名字前加上家族的姓氏,叫他“程让平”。 1965年,他留学法国,在那里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外交生涯始于1972年。2004年6月10日,他当选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主席。2008年2月1日,当选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

其父程志平为加蓬国第一代华侨,温州驿头和平村人。19岁离乡到法国谋生,1933年到非洲谋生,原打算再回欧洲,却因误了船期而定居在了当时的法属殖民地加蓬。凭借温州人特有的勤奋和精明,程志平逐渐成为当地颇具影响的富商,并两度担任州议会议长。让·平的母亲加蓬人,是当地酋长之女。

受父亲影响,让·平对温州有着深厚的感情。1987年,时任总统民事办公厅主任的让·平第一次随加蓬总统访华。自1987年以来,他多次回祖籍温州寻根访亲。1994年9月17日,让·平先生遵循父亲生前的嘱咐,携妻儿来温州寻根问祖,缅怀先人。2000年4月、2003年10月、2009年10月、2010年11月,他又先后多次来故乡探亲访友。

2005年8月程氏古民居(含义官桥、圣旨碑、程奕墓)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7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圣旨碑,记载赈灾义举

圣旨碑,立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后建亭。圣旨碑立于亭内,现基本保留原貌。青石材质。碑体立面上圆下方。正面上部居中有“圣旨”二字,下为“旌表程奕/尚义之石”及立碑人,字体均刻楷书繁体字。背面为“旌表程奕尚义碑阴记”阴刻,楷书22列,记载程奕义举及圣旨碑来源。碑座为须弥座,青石材质。明成化十六年(1480)朝廷“诏下有司、广蓄粮、以备不虞”,大中公之十一世孙,程韬、程奕兄弟积极响应,为国捐粮赈灾,二人共捐粟1800斛(约计13万斤稻谷),救赈绍兴一带的难民,明宪宗朱见深欣闻后,大加赞赏,在明成化十九年(1483)遣温州知府项澄,永嘉县知县孙逊,敕建旌门以表彰其兄程韬(其敕建之门台已于1958年拆毁),赐碑建亭,以表彰其弟程奕。圣旨亭位于村南驿头溪边,碑亭不大,原为砖木结构,坐东南朝西北,现为石亭砌筑(2013年重建),四角攒尖顶。亭上至今还保存着“溪山第一”的横额和“流水小桥明月溪,丹亭碧石古人心”的佳联(原传为张璁题)。

义官桥位于圣旨碑西侧驿头溪(临溪、长溪、明月溪)上,此桥为朝廷敕建,称“圣旨桥”;由程熙、程智督建,称“义官桥”,至今桥板上留有“正德五年(1510)三月十二日义官程公建”的镌刻。形似纱帽,又名“纱帽桥”;因桥板五块,故名“五金桥”。义官桥为三跨花岗岩石梁桥,花岗岩桥墩,两边石柱横向排列插入溪中,略微做有侧脚,石柱中部横向置一短柱,短柱上、下正中同一线上各竖一短柱,下柱插入溪中,上短柱与边柱一起承横向帽墚。桥面为五块花岗岩板石横向平铺于帽梁上。

2005年8月程氏古民居(含义官桥、圣旨碑、程奕墓)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口井,依山凿洗家常

三井位于山根村三井巷,依山而凿,三井巷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泰山井位于三井巷39号民居屋后,井壁块石垒砌,近似圆形,直径约1.5米。井栏由四根花岗岩条石围合成方形,长2.2米,宽约1.4米。井栏与井周水泥地面齐平。井栏至水面约0.6米。井水水质清冽,尚可饮用。

第二口井位于三井巷47号民居屋后。井壁块石垒砌,近似圆形,最大直径约1.5米。井栏块石垒砌,呈扶椅状,东南侧井栏最低处大块石凿成条石,作取水处台阶。井水水深约1.8米。水质一般,稍显浑浊。

第三口井位于三井巷与小山门巷交汇处,位于程氏宗祠南侧。井壁块石垒砌,呈近似圆形,最大直径处约1.6米。井栏由花岗岩条石、块石砌成,平面似马蹄形,井栏高度与周边地面齐平。南侧井栏置三层花岗岩条石逐级而下作取水台阶。水质略显浑浊,只能做清洁用水。此井为三井中年代最久的一口。

三井井水均源自南侧营盘山,冬暖夏凉,为全村生活饮用水源,现村里已接自来水,停水时村民仍取井水用。三井在山根村村民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此外,驿头村还有在原地新修建的驿头殿、金山禅寺、白沙驿亭、留云亭、放鹤楼等,为古村新貌增添不少光彩。

驿头古村落,就像一幅幅优雅恬静的中国山水画,令人流连忘返,沿着村庄石板路进村巷,两旁错落着古朴的传统民居,院墙或卵石垒就,或青砖砌成,屋顶青砖黛瓦,飞檐高挑,皆有一种别样的风姿,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自然。

这里正是都市人远离喧嚣的好去处。闲暇时,带着淡定的心情来到此地,体会传统村落特有的、原始的清静和温馨。

如今的驿头村不仅有古代驿站的传统风情,更有温州人精神的现代气息。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