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19
“恰逢东瓯遇龟兹——丝路上的文化交响”在温州博物馆临展馆持续展出中,展览将11幅龟兹石窟壁画临摹作品和克孜尔石窟第38窟等比例复制窟“搬到”展厅,带来一场原汁原味的壁画佛教艺术视觉盛宴。
在龟兹石窟壁画中,菱格画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构图形式,用以表现佛教世界内的须弥山。它如同连环画一般,将不同内容的佛本生和因缘故事描绘在青绿相间的菱格山水之内。
本次展览展出了以克孜尔石窟第17窟为代表的菱格故事画。该窟为中心柱窟,窟内的东西侧壁自上而下满绘了五排菱格构图的本生故事。菱格以乳白、石绿和棕色交错组合,色调淡雅和谐。
克孜尔第17窟右侧券腹的菱格故事画
公元6世纪
睒子至孝奉双亲
这一菱格表现的是睒子至孝奉双亲的本生故事。画面中一对年老的夫妇坐于山中,下方有一圆形水池,旁有一人手持陶罐取水,面前有一骑马射箭的人。
画中故事
传说睒子与双目失明的父母在山中相依为命。睒子自幼便知孝道,精心供养着父母。他的爱如同山间的清泉,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日,睒子如往常一般在溪边汲水。此时,国王正率领众人狩猎群鹿,不幸误射到睒子。疼痛瞬间蔓延,但善良的睒子心中并无怨恨,他只是满心忧虑,担心父母无人照顾。睒子纯净的孝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国王的内心。国王被他的至孝精神所感动,决定将他的德行广泛传颂。从此,睒子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流传开来,成为人们心中温暖的灯塔,引领着人们回归至善至美的人性之路。
熊救樵人被害
画面中为一龟兹装束的猎人正拉弓引箭射向洞里的熊,其身后站立一双臂前伸的樵人,地面上有两只刚掉落的手掌。
画中故事
有一樵人入山伐薪,遭暴风雨险些丧命,所幸被熊救下。雨后,樵人在下山途中遇到正在打探熊下落的猎人。樵人一时利欲熏心,将熊的住处告诉了猎人,并和猎人一起杀害了熊。当樵人伸手去接所分得的熊肉时,双手突然断落到地上,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萨薄燃臂引路
萨薄燃臂引路的本生故事是克孜尔石窟同类题材壁画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反映龟兹民俗极为珍贵的史料。画面中商主萨薄为菩萨装扮,形象高大,占据三分之一的画面。他的双臂高举,双手燃烧为红色的火炬状。其右侧站立二人为龟兹商人装扮,满载货物的骆驼紧随其后。
画中故事
古时候,有五百商客行路于山谷间,黑暗迷途中诸商客害怕盗贼劫物,慌乱不堪。有位叫萨薄的商主用白毡缠绕双臂,浇上酥油,点燃双臂作为火炬为众商客引路。就这样,他们经七天七夜走出了山谷。诸商客喜不自胜,感戴其恩。
狮象舍身救商客
画面中展示的是一条双头巨蟒正在围食四位身着龟兹服饰的商客,其中一人已经被巨蟒张开的大口吞食一半,其余三人一脸惊恐的神情。
画中故事
五百商客在入海取宝的归途中,被一双头巨蟒所困。正好一头狮子与一头白象结伴出行经过此地,看见巨蟒作恶。狮子便奋不顾身地跃上象背,扑咬蟒头,帮助商客脱离险境。而狮子与白象皆因中蟒毒而身亡。
昙摩钳闻法投火坑
画面中央,一人双腿浸于莲花池中,身后燃有熊熊火焰,其左右两边各站立一人拉其手臂,做阻止状。
画中故事
这一本生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昙摩钳的王子一心求佛法,帝释天化作婆罗门试之,对其说若能自投火坑,便与说法。王子求法心切,令人做大火坑欲投之。帝释天与梵天前来劝阻,而王子心意已决,毅然投入火坑,火坑顷刻变为莲花池。帝释天见王子诚心求法,便与之说法。
当前,“恰逢东瓯遇龟兹——丝路上的文化交响”展览仍在温州博物馆临展馆继续展出,直至11月15日。欢迎广大公众前来打卡参观,品读龟兹石窟菱格画中的佛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