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26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温州博物馆在暑期推出了青少年版“讲述文物故事第四季·家有‘传家宝’”活动,邀请全市青少年朋友,分享家里经历时代变迁的老物件的故事。通过温州博物馆和温度新闻组织的专家评审团,评选出11件精选作品,将陆续在温州博物馆公众号和温度新闻专栏展示。
家有传家宝
青少年版“家有传家宝”活动
精选作品
作品档案
作者姓名:蔡秦睿
学校和年级:温州市市府路小学 四年级
作品名称:《太姥爷留给我的红色“传家宝”》
作品类型:作文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时常看见我姥爷没事就躲进他家的小阁楼里,抱着一个小箱子看,一待就是很久。我总是好奇的站在门口,望着,我想要知道他的“秘密”。
在我7岁的那个春日,姥爷把我叫进了那个昏暗的小阁楼,打开了他珍视的小箱子,告诉了我关于这个箱子的秘密。
1922年的那个春天,我的太姥爷出生在山东省寿光市的一个小村子里。尽管他没有渊博的学识,却有着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小小的他,早早就投身到了解放中国的伟大事业中,那个箱子承载着他的骄傲。箱子里,整齐的摆放着一枚解放奖章(1955年)、一枚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纪念章(1954.2.17)、一本三等功证书和许多布满岁月痕迹的老物件。它们无一不在静默而庄严地述说着他光辉灿烂的一生。姥爷轻声的讲述起太姥爷的战斗经历: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每个故事都让我心潮澎湃。姥爷说这些物品会连同它们所承载的意志,一起流传下去,一直保存在我们家里、烙印在我们的精神里、刻在我们的骨子里。我嘟囔着说刻在骨子里会很痛吧?姥爷笑笑敲了敲我的脑袋。
如今,我们的祖国迎来第75个生日,而我也已经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
我知道,闪闪发光的国徽,是亿万人民燃烧的民族自豪之火。
我知道,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是无数如太姥爷一样的战士用鲜血染红的。
我知道,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千千万万不屈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呐喊。
我知道,这就是太姥爷留给我最宝贵的红色传家宝!
作品档案
作者姓名:陈思睿
学校和年级:温州市市府路小学 四年级
作品名称:《粮票》
作品类型:绘画
这幅拼贴画以当时的人民日报节选《全民为粮食大丰收而战》的旧报纸内容作为整幅画的背景,用书法书写标题,并形象地绘制了家里留下的1966年的粮票,以拼贴组合穿插的形式呈现。通过展现温州地区流通使用的粮票的样式和特点,旨在反映20世纪60年代中国计划经济的历史背景下,当时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希望通过这幅作品,可以提醒更多的少年儿童,要珍惜现在,不忘过去,学会珍惜粮食,继续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作品档案
作者姓名:杨子欧
学校和年级:温州市黄龙第一小学 五年级
作品名称:《一张粮票》
作品类型:作文
周末,我到外公外婆家玩,看到置物架最上层有一本小相册,我就好奇地问外公:“那本小相册里是你们小时候的照片吗?”外公神秘地摇摇头,便拿下那本小相册递给了我。
翻开相册,印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图案生动有趣的邮票,翻着翻着,我看到了一张特别的“邮票”。它的大小大概有三张邮票那么大,我仔细看着上面的图案和文字,发现是一张粮票,那粮票有什么用呢?
听外公说,他们小时候买粮食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想买多少就买多少,必须要用粮票去购买。五十年代的新中国,农业水平还没有发展好,国家为了保证粮食稳定供应,就按照计划发行了粮票。当时,任何单位与个人都只能凭粮票去购买粮食,如果没有粮票,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我把粮票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买粮食要凭票,每个月还要限量买,真有意思。外公接着说,粮票制度实行一段时间后,随着工业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别的票种,比如工业票、自行车票、手表票……人们想要买任何东西,都需要“票”。在外公的记忆里,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也是靠粮票、布票等票证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
粮票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长达四十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外公将粮票小心翼翼地放入了小相册,微笑着说:“中国共产党让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要珍惜当下,幸福生活啊。”
吃晚饭时,我看着碗中的饭粒,又想起了那一张粮票,觉得中国真伟大,吃在嘴里的饭又甜又糯,真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