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09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温州博物馆在暑期推出了青少年版“讲述文物故事第四季·家有‘传家宝’”活动,邀请全市青少年朋友,分享家里经历时代变迁的老物件的故事。通过温州博物馆和温度新闻组织的专家评审团,评选出11件精选作品,将陆续在温州博物馆公众号和温度新闻专栏展示。
少年版“家有传家宝”活动
精选作品
作品档案
作者姓名:郑铭浩
学校和年级:籀园小学石坦巷分校 三年级
作品名称:《外婆的鹅兜》
作品类型:作文
“过来洗脚吧!”外婆轻轻地唤着我去洗脚,我三步并成两步飞快地跑到外婆身边,只见外婆脚边立着个既不像脸盆又不像木桶的容器。它外形像只大鹅,是木头做的,上面有个把手,把手像鹅头,长长的脖子下面连接着翅膀,翅膀和木盆兜在一起,像挺着个大肚子。它的全身涂满了红色的油漆,参差不齐的漆面看起来历史悠久。
“这是什么?我要在这里面洗脚吗?”我疑惑不解地问外婆。“这是鹅兜,这可是我结婚时的嫁妆呢!它比你舅舅和你妈妈的年龄都要大,他们小时候也是在这里面洗脚的。”外婆自豪地边说边往鹅兜里加水。我迫不及待地脱去鞋袜,将脚轻轻放进鹅兜,满心期待地说“外婆,我们一起洗脚吧。我还想听听你说鹅兜的故事。”
外公外婆是永嘉人,六七十年代结婚时,太外婆千辛万苦给外婆准备了一套木质家具当嫁妆,鹅兜也是其中一件,外婆很是珍惜她的这些嫁妆。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更好的生活,外公外婆搬家到温州市区生活,因为条件不好,在温州租了房子却买不起家具,他们决定把这些家具也一起搬到温州。当时的农村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出入通行只能靠双腿,于是许多家具都是由外公当挑夫挑到温州的。刚到温州的时候,外公就每天下地种菜,种的蔬菜就由外婆用三轮车运到菜场卖,结束一天的劳动后就用鹅兜泡脚消除疲劳。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舅舅嫌弃外婆的鹅兜老气又占地方要把它丢掉,外婆死活不肯,一把扯过鹅兜藏了起来。再后来,外公外婆年纪大了又搬回了乡下养老,当然跟着他们回老家的还有外婆视为珍宝的鹅兜。
时间悠悠,岁月匆匆,虽然现在的生活日益幸福,但满头苍白的外婆至今都在用鹅兜洗脚,有时还会提着鹅兜到溪边洗衣服。鹅兜不仅见证了外公外婆辛勤的大半生,也载满了外婆对太外婆的怀念。
作品档案
作者姓名:李统翊
学校和年级:温州市市府路小学 四年级
作品名称:《传家宝——食盒》
作品类型:作文
传家宝就是指世代相传的珍贵物品,有金银首饰,有徽章纪念品,也有生活用品,它不分高低贵贱,可以是珍贵而精致的,也可以是普通而耐用的,重要的是它能传承家族的情感,带给我们上辈人的记忆。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的“传家宝”。
你们见过提梁盒吗?也是食盒。我家就有一个三层的食盒,它是我外婆以前的嫁妆。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女子出嫁,娘家就准备了“陪送嫁妆”。它是一个圆形提篮,有木、竹、珐琅、漆器等材质纯手工打造,手绘图案,做工精致的硬木食盒,不仅滴水不漏且外观上有典雅庄重之感,再加上外表涂了一层透亮的油漆显得格外精美。
听外婆说,以前恭喜升迁、祭祀祖先、逢年过节、家里添丁报喜时,都会装上好吃的食物,提着食盒送到娘家、亲戚家传情达意,也因此具有了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老物件都渐渐地消失不见了,食盒成为了民俗老物件之一,如今不论是用于存放或者置于空间摆设装饰点缀,都是不错的选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