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新加坡温州首航,捎来一份百年的珍藏

时间:2024-12-26

叶落归根,乡情满满。12月25日上午,温州博物馆新任馆长金盾从新加坡温州会馆代表葛志民手中接过了一份时隔百年的捐赠作品:1924年马公愚行书“对月·先秋”七言联。此前一天,这份墨宝搭乘新加坡温州首航航班重回故里。在六天后的12月31日,这件捐赠将亮相温州博物馆年末重磅展览:“流芳——马孟容、马公愚的上海往事”,正式和家乡父老见面。

这次捐赠作品本是献礼两地首航,结果赶上以作品作者马公愚为主角的温州博物馆(以下简称温博)重磅展览。这让葛志民感慨,真的太巧了。这次捐赠也揭开了一段百年前的永嘉枫林往事和名人轶事。

图片12.png

捐赠现场。温州博物馆新任馆长金盾(右三)向新加坡温州会馆代表葛志民(右四)颁发捐赠证书。


“携带书画”下南洋

此次捐赠的对联是马公愚写于温州的行书作品。联语为对月歌因亭畔石,先秋赋到屋西桐。这件作品为何会“漂泊”到千里之外的新加坡呢?

图片13.png

捐赠对联:马公愚行书七言联

葛志民为温度新闻道出了来龙去脉。此联是他父亲葛清春所藏。“我的老家在乐清磐石,祖祖辈辈从事手工业,以雕刻佛像为生。”作为百工之乡走出的能工巧匠,葛清春在新加坡工艺美术界德高望重。葛志民介绍,父亲的作品分布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

图片14.png

葛清春 受访者供图

在温博参观时,葛志民细细端详一幅大型漆画作品《白鹿衔花》,并拉来女儿一同观看,这里面正有他熟悉的父辈精湛手艺。

葛志民的父亲和爷爷均深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听父亲提及,祖辈有一次在江心寺修缮寺庙,完工后寺庙住持赠送了一些书画。后来,爷爷下南洋闯荡讨生活。在举家搬迁中,爷爷将喜爱的书画作品卷轴随身携带,最终在海外珍藏近百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书画作品虽然有些许泛黄和破损,但整体保存完好。

像葛家祖辈一样,在那个年代来新加坡谋生的温州人大多数从事木器业。1923年,在海外抱团的他们成立了新加坡温州会馆。这是第一个海外温州同乡会。

在葛志民的印象里,会馆是温州长辈们常常相聚的地方,温籍木匠一同供奉鲁班,互帮互助。早些年有人回国,总会帮忙捎带礼物和信件。“在新加坡的温州人很团结,也热心,每逢家乡有台风水灾,都会组织募捐。温州市政府代表团到访也一定会拜访这里。”

2023年,新加坡温州会馆迎来百年会庆。温州市政府经贸交流团访问新加坡。面对家乡的来客,新加坡温州会馆名誉会长葛清春十分动容,当即表态捐出“温州永嘉画派第一人”项维仁的一幅画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葛清春认为,这些作品是温州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分享给更多的人。“而且温博也有更好的收藏条件,更有利于书法作品的保护传承。”

葛志民四兄妹十分支持父亲的决定。“爸爸常说,放在家里自己看,不如捐到博物馆。”这次来温,葛志民还专门去看了父亲去年捐赠的这幅画作,拍照留念。

图片15 (5).jpg

捐赠文物:清项维仁山水图 温博供图


两地首航回故里

随团到访新加坡的温州市投资促进局投资促进二处处长王权全程见证了这一幕,并跟进了这件作品的回国捐赠之旅。这件项维仁书画作品后正式入藏温州人博物馆,其复制件现于该馆展厅展出。一年后,也是在王权的牵线搭桥下,促成了第二段善缘。

首次捐赠时,葛老先生便表态,家中还有一件马公愚的书法作品,希望等合适的契机捐赠给家乡。2024年12月24日,温州至新加坡直飞航线正式开通。温州成为浙江省内第三个直飞新加坡的城市。葛老先生主动联系王权,表达了捐赠意愿,“希望以新加坡温州会馆的名义捐赠,庆贺首航。”

在开通首航之前,葛老先生回温一般需要到中国香港转机,有时候一趟回家之旅要耗时12个小时。但这次首航开通后,葛志民的回家之路只需要四五个小时。

但遗憾的是,因为年事已高、身体抱恙,今年78岁的葛清春夫妇未能一同回温,便委托长子、新加坡温州会馆董事葛志民完成他们的捐赠心愿。

12月24日,葛志民带着妻女、舅舅一行7人的亲友团回到温州,这是他时隔30多年后,第二次回到家乡温州。

在新加坡出生长大的葛志民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并不如父亲深厚,也没有子承父业。他目前在广东各地做生意。他坦言:“捐赠马公愚作品之初,他们压根并不知道温博马上要办一相关的展览,自己对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知道得并不多。”


枫林往事之前尘

温博为新加坡温州来宾准备了一场简单温馨的捐赠仪式,温博馆长金盾颁发捐赠证书,他说,“这件捐赠作品承载着满满的乡情,这是一次美好的开端,温博将发挥专业优势,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这件作品。”

在温博专家的讲解下,葛志民更加了解马公愚其人和温州这座城。马公愚也是温州近代的一位文化名家。他出身于温州百里坊的书香世家。马家被誉为“书画传家三百年”,其中尤以马孟容、马公愚昆仲最为拔萃。今年恰逢马公愚先生诞辰130年。12月31日,温州还将迎来一场纪念“马氏双璧”的重磅展览。

图片16.png

策展人温巧燕(右三)向葛志民(左三)一行介绍作品背后故事。

开展前夕,策展人温巧燕得知这件捐赠作品,1924年、枫林等信息让她眼前一亮。她介绍,彼时马公愚30岁,这是他成名之前的早期作品,这类作品存世相对较少。而1924年,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1924年秋,直奉战争爆发,一支闽兵途经温州,温州居民纷纷避乱山村。彼时,在温任教的文学家朱自清已经离温,其母亲、妻子及三个子女滞留温州,无处安身。正值手足无措之际,朱自清好友马孟容、公愚兄弟挺身而出,带着朱自清亲眷一同去永嘉枫林避难。事后,朱自清在给马公愚的信中写道:“先生于荒乱之际,肯兼顾舍间老幼,为之擘画不遗余力!真为今日不可多得之友生!”

温博也收藏有一幅马公愚当年创作于枫林的作品。温巧燕推测,这件题赠“伯威仁兄”的对联可能是马公愚答谢收留他们避难的永嘉亲友同批之作。

在即将开展的“流芳——马孟容、马公愚的上海往事”展览上,除了这件来自新加坡的展品正式亮相之外,市民还可以一睹许多佳作。展品包含马孟容绘画作品,马公愚书法、绘画、篆刻作品,马氏兄弟在上海交游往来的名家作品,以及老照片和相关文史材料。其中100多件马孟容的写生手稿精品为首次展出。

本展聚焦1926年至1949年的时光,从“不负韶华不负君”“三尺讲台一支笔”“一半烟火一半诗”“海上书画有个圈”“躬行仁义家国情”五个篇章徐徐展现马氏兄弟的上海往事。

图片17.png

跨越百年时光,亮相重磅展览,这件从新加坡而来的书法作品静默无言,却又有着千言万语,蕴藏着温州人的闯荡、乡情、文脉与传承……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