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小小讲解员·“浅草”课堂|解码馆藏瓷器的“这般颜色”

时间:2025-07-30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当这句诗与《这般颜色——馆藏瓷器撷秀》展览相遇,不仅让无数观众流连驻足,更在小小讲解员的心中播下了好奇的种子。本期“浅草”课堂带领小小讲解员们走进展览,解锁瓷器釉色的奥秘,探索展览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

图片1.png

中国是最早烧制瓷器的国家,早在夏代晚期就已经成功烧制原始青瓷。到了东汉时期,中国已经成功烧制出成熟瓷器。不同的工艺烧造出了青瓷、黑瓷、白瓷、青花、五彩、粉彩等等品类,五彩斑斓的瓷器让小小讲解员们眼花缭乱。

“老师,我认识这件!”当讲解员老师带领大家来到瓯窑青瓷展柜前,一位历史馆的小小讲解员迫不及待地举起手,“瓯窑最特别的就是它淡青色的釉色,还总用褐彩装饰,东晋的时候特别有名,还有缥瓷的美称呢!”

从青瓷的温润雅致到黑瓷的沉静深邃,再到青花瓷的明快清丽,每一件展品都成了鲜活的教材,让小小讲解员们在观察中感受“一器一故事,一釉一春秋”。

“为什么瓷器会有这么多颜色呢?”面对这个问题,讲解员老师以展柜中的瓷器为例揭晓答案——这是因为呈色剂的“魔法”。原来,瓷器的釉和彩绘的颜色千变万化,全靠铁、铜、钴、锰等氧化物的“巧妙配合”!如黑瓷、青瓷同样使用铁做呈色剂,不同的含量却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效果。青花瓷那抹标志性的蓝,则来自钴元素的贡献,这种来自矿物的“颜料”绽放出经久不衰的魅力。更神奇的是,即便同一种呈色剂,在不同的条件下,也会幻化出别样风情:比如铜元素,在氧化环境中可能呈现翠绿,在还原环境中则可能变成鲜红,这便是氧化还原反应带来的惊喜。听到这里,小小讲解员们恍然大悟:“原来每一抹颜色都是古代工匠的‘化学实验’成果!”

瓷器的颜色里,藏着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对技术的追求,更藏着中国人的审美与智慧。希望通过“浅草”课堂的引导,让小小讲解员们在讲好瓷器故事的同时,更能自发成为文化的守护者。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