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5
在温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组明代的随葬陶俑,其精细程度不亚于当今的潮玩手办。除了一些小人俑以外,同时出土的还有架子床、衣架、轿子等等富有生活气息小模型,这些都是当时流行的随葬品。
“俑”,指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质或陶制。用陶俑、木俑代替人殉陪葬制度始于春秋。明代不论是天子还是百姓,墓中都可以随葬陶俑,但随葬的数量与种类与墓主人身份挂钩。帝王陵、宗室墓中的随葬俑种类多,数量大,基本包括守门武士俑、 乐俑、 仪仗俑、 男女侍俑等。如万历皇帝的定陵中随葬俑达几千件之多俑,明初鲁荒王的墓中也发现数百个随葬彩绘俑,能够组成完整的亲王出行仪仗。若官员与百姓财力足够,墓中也常有随葬俑出土。
这组随葬陶俑和模型发现于1995年,出土于郊仰义乡陈村发现的一座明墓,墓主人为明代项思尧夫妇。墓葬简报中介绍:“男墓主项思尧为今瓯海永强七甲人,生于嘉靖元年(1522年),卒于隆庆二年(1568年),享年47岁,葬于同年十一月。生前系太学生,未得一官半职,其父瓯东公乔,官至广东参政。女墓主王氏生于嘉靖五年(1526年)四月七日,死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十一月朔日,享年69岁,葬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一月十八日。”
出土陶俑共计9尊。种类有轿夫俑、杂役俑、侍女俑、挑夫俑等,生动形象,细节丰富,风格写实,涉及了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出陶俑为7个,侍女俑一尊、书童俑一尊、杂役俑一尊、轿夫俑四尊。从陶俑的形象上,能看到明代的流行服饰。
在现实生活中,古代服饰有里外层次。这组陶俑制作只呈现了最外层的服饰,所以只对能观察的到的服装进行分析。
侍女俑
侍女上着圆领对襟袄(衫),脖子处显示内搭交领,下穿应为马面裙,脚穿尖头鞋。
上穿对襟长袄(衫)下穿裙,是明代女性日常服饰中常见的搭配。《金瓶梅》中常提到,如潘金莲“上穿沉香色水纬罗对衿衫儿,五色绉纱眉子,下著白碾光绢挑线裙子,裙边大红光素缎子白绫高底、羊皮金云头鞋儿”、“上穿黑青回纹锦对衿衫儿,泥金眉子,一溜五道金三川纽扣儿,下着纱裙”、郑爱月穿“烟里火回纹对衿袄儿,鹅黄杭绢点翠缕金裙,妆花膝裤,大红凤嘴鞋儿”。“衿”同“襟”,襟本义交领,后指衣服的胸前部分,对襟的意思是衣服前幅开口边缘相对。对襟长袄(衫)款式多样,可搭配圆领、立领、窄袖、直袖、宽袖等。在明代中期的的传世画、水陆画、版画中都能看到此件侍女俑所穿款式,为当时年轻女性流行穿着。根据明代中期出土文物可知,嘉靖至万历早期流行的女性日常上衣长度基本为臀部至膝盖之间。
马面裙穿着时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裙侧面打褶子,前后裙面如城墙的马面结构,故称为马面裙。马面裙是明代女性主要的裙装,但在当时习惯直接以“裙”称呼,并未见到“马面裙”为一名词使用。
尖头鞋与出土文物形状一致,如无锡明代周氏墓中出土的尖头鞋。
书童俑
书童所穿为贴里。“贴里”为蒙古语音译,指“绸缎做的带褶的长袍”。明代贴里广泛作为士庶群体的日常服饰,或者衬于袍内或褡护之下。明代贴里型制为上下分裁,上部为交领,腰部以下打褶。贴里也称截子,《北窗琐语》中记到:“小帽截子,惟执役厮卒服之。其后,民趋于便,虽士庶亦多用之。”《醒世姻缘传》第五回:“苏刘二人走到自己班房,脱了衣服,换上小帽两截子。”贴里与明代另一袍服曳撒型制相似“但曳撒只是前襟分裁而后身不断,贴里则前后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细密小褶,无马面,衣身两侧不开衩,亦无摆。”一般贴里皆为长袖,仔细观察,这尊书童俑肩部似有袖口,明代山西按察司佥事畅华合葬墓(嘉靖十四年安葬)中出土一件“短袖百褶连裙”,通袖长仅为45厘米,应是与书童俑所穿同款无袖贴里。
明代成年男子一般都戴帽或巾,儿童无论男女都有剃发的习俗,到少年时期开始留头不再剃。这尊书童俑直接裸露发髻,推测表现其为少年。
杂役俑
杂役俑头戴小帽,身穿交领长袍,腰系束带。
小帽,也称圆帽、六合巾、六合帽,帽以六瓣合缝,传为明太祖所制,有“六合一统”的政治寓意。六合帽是明代仆役与百姓的主要首服,也有士人在非正式场合佩戴。小帽的材质多样,夏天用轻便的材料如纱、鬃毛等,冬日则用绒、缎等。《酌中志》记录:“凡皇城内内臣,除官帽平巾之外,即戴圆帽。冬则以罗或纻为之;夏则以马尾、牛尾、人发为之。有极细者,一顶可值五六两或七八两、十余两。”小帽的外形也会随时尚而变,时高时低,帽顶也有尖状、圆顶、平顶等。
杂役服饰应为直裰。宋代直裰主要指的是僧侣所穿的一种服饰,明代直裰同名不同物,明代直裰是一种交领长衣,衣身两侧有开叉,无摆。明代男性仆役与百姓常穿直裰,基本为窄袖或直袖,袖子长短随需求而定,腰间常系有腰带,方便于劳作。可以看到这件杂役俑将下摆有两个三角形的结构,应是表现将下摆两角提起固定,形成三角褶皱,展现时刻准备干活的状态,十分鲜活。
小帽直裰的搭配是明代仆役和下层百姓的正式穿戴,这装束扮也成为了明代庶人的标志。
轿夫俑
四位轿夫所穿统一,在小帽直裰的搭配外又加有一层无袖圆领罩甲。罩甲是一种军转民的款式,由明代早期的“对襟衣”发展而来。明初时期,对襟衣除骑士以外的官民不可以穿着,《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襟衣,唯骑士许服,以便于乘马故也,其不应服而服者,罪之。”明武宗时期,对襟衣结合比甲形成了罩甲的对襟长褂形式《戒庵老人漫笔》云:“罩甲之制,比甲稍长,比袄减短。正德间创自武宗,近日士大夫有服者。”罩甲,方领或圆领,无袖或短袖,衣身两侧开叉,后身开叉或无,前身对襟,以纽扣连接,纽扣一般为金属子母扣。《酌中志》载:“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有织就金甲者,有纯绣洒绣,透风纱不等。”明代官军、仪卫常穿罩甲。明武宗喜好戎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间士庶纷纷效仿,明武宗以后罩甲在民间流传开来。又因罩甲结构简单、制作简便,便于行动,吏卒差役常穿,仆从在进行有仪仗性质的活动中也会穿着罩甲。
乘轿本就是身份象征。古代舆服制度中,乘轿是官员的标志,即使在僭越成风的明代,“四抬”的轿子依然只有身份显赫的士人才能乘坐。这组轿夫俑也象征着墓主人在当时的尊贵。
这组项思尧墓俑,他们的意义远非陶制工艺品与随葬品所能涵盖,它们是明代社会肌理与风尚的立体切片。从中可以看到出温州虽偏居东南一隅,被山海所包围,但仍与外界交流紧密,紧跟社会风尚,被本地工匠敏锐捕捉到的时代潮流,也折射出明代中后期地方士绅阶层崛起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