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流动课堂·第一期回顾②|解锁“祝福密码”,揭秘“瓯窑科技”

时间:2025-10-22

10月的第二周,“博物万象·流动课堂”的课程分别走进了温州市籀园小学、马鞍池小学和广场路小学。通过《温博考工记?器出东瓯·瓯窑篇》“器出东瓯” 课程,同学们在摸高岭土、听龙窑故事、仿点彩工艺中揭开了瓯窑的“科技密码”;《文物里的祝福:传统吉祥纹样的解密和应用》课程则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文物中蕴藏的流传千年的吉祥文化。


第一站

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博考工记·瓯窑篇》

图片1.png


现场回顾

10月14日,温州博物馆“博物万象·流动课堂”携《温博考工记?瓷器篇》走进籀园小学,为 37 名学生带来特色课程。

课程讲解了瓯窑诞生的背景条件,同步拆解瓷器烧制的原理,整体课程兼顾知识学习与动手体验,让学生在动手设计创作 “瓯窑” 创意画中深入触摸瓯窑文化与瓷器科技,也激发了对本土传统工艺的兴趣与文化认同感。


第二站

马鞍池小学

《温博考工记·瓯窑篇》

图片7.png


现场回顾

10月16日,温州博物馆流动课堂携《温博考工记?瓷器篇》走进了马鞍池小学。

课程环节围绕瓯窑文化与陶瓷知识展开,以互动与实践结合,让现场的42名同学不仅触摸到高岭土、黏土,更触摸到温州本土文化根脉,切实感受古代科技魅力。


第三站 

广场路小学

《文物里的祝福:

传统吉祥纹样的解密和应用》

图片14.png


现场回顾

10月17日,温州博物馆流动课堂携《文物里的祝福:传统吉祥纹样的解密和应用》走进广场路小学,为 48 名学生带来特色课程。

课程开场以熟悉场景组图引入身边的纹样;随后播放《年锦》春晚片段呈现汉唐服饰织锦、宋代瓷器缠枝纹,解读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理念。在介绍多种基础纹样后,学生在老师提示下举手抢答延伸寓意,现场氛围热烈;同学们还化身 “小小设计师” 用创意传递祝福、让文物纹样成为可触摸的 “祝福载体”,在欢声笑语中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


老师、同学有话说

温州市籀园小学

图片30.png

王老师:“这节流动课堂,孩子们的体验感十足,每个孩子的眼睛都是亮晶晶的,课堂氛围特别好!尤其是最后动手的环节,结合了理论与实际操作,让平时偏内向的孩子也都充满了探索的热情。只要用对方法,每位孩子都是有无限可能的!”

学生:“以前只知道家里的碗是瓷做的,这节课摸过高岭土才知道,原来瓷器的原料这么细腻!一块硬邦邦的石头,居然要砸碎、研磨好多次才能变成能捏的土,古代工匠也太有耐心了吧!”


马鞍池小学

图片31.png

学生:“我觉得这节课最有意思的是敲陶瓷听声音,陶器‘嘭嘭’的像小鼓,瓷器‘叮叮’的像风铃,和科学课、音乐课都不一样,还能学到很多关于文物的知识! ”

学生:“老师说古人靠山水力驱动水碓磨高岭土,我觉得太聪明了 —— 没有电也能干活,比我们玩的积木装置厉害多了!我还想去温州博物馆找找鸡首壶,看看真的鸡首壶是不是跟我们做的一样可爱!”


广场路小学

图片32.png

学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猜‘牡丹 + 花瓶’的时候,我一开始没想到‘富贵平安’,直到老师说‘古人也爱玩谐音梗’,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汉字还能这么用!”如果还有下次,我还想知道古人是怎么保存这些纹样流传到今天的。

学生:“这节课最让我喜欢的是做‘吉祥宝瓶’!我选了红色和青色黏土,做了‘喜上眉梢’—— 红色捏喜鹊,青色捏梅花,因为我想祝刚上一年级的妹妹天天开心,像喜鹊一样快乐。”


文物不再遥远,教育因而生动

解锁“祝福密码”,揭秘“科技智慧”;温州博物馆“博物万象?流动课堂” 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把文物背后的故事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能创作的体验,让传承在童真里悄悄发芽。

“博物万象?流动课堂” 还将走进更多的校园与社区。文物不再遥远,教育因而生动,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温博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