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流动课堂·第一期回顾③|矿物制色,植物染彩,纺织明理:一堂穿越千年的匠心启蒙课

时间:2025-10-29

10月下旬,温州博物馆“博物万象·流动课堂”步履不停,先后走进绣山小学、瓦市小学瓦市校区和温州市滨江外国语小学。以生动有趣的课程形式为同学们带来三场沉浸式文化体验,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


第一站

绣山小学《来自自然的色彩·矿物篇》

图片17.png


当千年文物遇上小小“制色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0月21日,温州博物馆“博物万象·流动课堂”带着《来自自然的色彩·矿物篇》走进绣山小学六年(4)班,带领42位同学开启了一场从矿石到颜料的奇妙探索之旅。


课程从《千里江山图》的青绿、敦煌壁画的朱砂切入,以“古人如何获取千年不褪的色彩?”一问开启课堂。老师借助温州博物馆“北宋彩塑”珍品,揭秘高岭土、孔雀石等矿物如何幻化成不朽色彩,同学们在实践体验中学习了矿物知识与文化典故。

图片24.png


最令大家兴奋的是亲手制作矿物颜料。从研磨、过筛到“水飞”分色,孩子们分组协作,在小心翼翼的操作与声声惊叹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古法工艺,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的魅力与文物保护的匠心。这堂沉浸式体验课,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第二站

瓦市小学瓦市校区《来自自然的色彩·植物篇》

图片26.png


10月21日,温州博物馆“博物万象·流动课堂”携课程《来自自然的色彩·植物篇》走进瓦市小学瓦市校区二(3)班,为44位同学带来了一场融合传统文化、自然科学与动手实践的美学体验课。

图片27.png


课堂上,老师展示温州博物馆文物,引出“古人为物上色”“植物色彩来源”等问题,同学们踊跃发言。课程随后深入介绍苏木、栀子等传统植物染料,串联起中国古代植物染色技术的发展脉络。


在实践环节中,同学们分组进行,用栀子、苏木等天然染料浸染宣纸,亲手染制出粉红与黄色的植物染书签。本节流动课堂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在亲手实践中深化了文化认同与环保意识,让自然的色彩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第三站

温州市滨江外国语小学《温博考工记·纺织篇》

图片35.png

10月22日温州博物馆流动课堂携《温博考工记?瓷器篇》走进了温州市滨江外国语小学六(1)班。为34位同学带来了一场穿越千年的纺织探索之旅。在这堂别开生面的课程中,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纺织工具的演变历程,更亲手操作织机,在经纬交织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这个圆滚滚的东西是什么?”课程伊始,乐清白石遗址的陶纺轮便引发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通过老师的介绍,大家才知道这不起眼的小小陶纺轮,竟是新石器时代纺线的重大突破。



“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纬线?”当地球仪的经纬线与织布机结构对比展示时,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织布就像经纬网,纵横交错构成万千世界。通过观看纺织工具演变过程,大家直观感受到古人蕴藏在织机中的智慧。


最令同学们感到兴奋的是亲手操作织机的环节。34台简易织机前,同学们小心翼翼地穿纬、打纬,尽管动作生疏,但每一次梭子穿过经线,每一次打纬压实,都让孩子们感受到织布的不易与乐趣。从手忙脚乱到渐入佳境,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会了耐心与专注,也深深体会到传统工艺背后所承载的专注与匠心。


老师、同学有话说

绣山小学

图片46.png


学生:“我以前以为颜料都是工厂里做出来的,没想到古人是用石头磨出来的!我们小组一起磨孔雀石,手都酸了,但看到绿色的颜料慢慢出现,特别有成就感。我还记住了‘信口雌黄’这个成语,原来雌黄在古代是用来修改错字的,太有意思了!”

学生:“我最喜欢水飞那个步骤,看着颜色在水里分层,好像在做科学实验。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颜料能保存上千年,我现在更能理解为什么博物馆里的文物那么珍贵了。”


瓦市小学瓦市校区

图片47.png


学生:“没想到树皮、果实能染出这么好看的颜色!我要把用栀子染的黄色书签拿回家给妈妈看,让她也看看自然的魔法。”

学生:“染纸的时候我特别紧张,怕颜色染坏了!最后成功染出粉色和黄色,才知道古人有多聪明,不用化学颜料也能有这么多色彩。”


温州市滨江外国语小学

图片48.png


学生:“以前我只听说过经纬线,今天才懂它和纺织有关!我今天亲手织出一小块布,真的好有成就感!”

学生:“第一次碰织机的时候特别慌,总怕线缠在一起。慢慢熟练后,看着自己织的布,终于知道古人的织布技术有多厉害!”


文物不再遥远,教育因而生动

解锁“祝福密码”,揭秘“科技智慧”;温州博物馆“博物万象?流动课堂” 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把文物背后的故事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能创作的体验,让传承在童真里悄悄发芽。

“博物万象?流动课堂” 还将走进更多的校园与社区。文物不再遥远,教育因而生动,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温博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