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流动课堂·第二期回顾②|草木染新色,古韵润童心

时间:2025-11-19

温州博物馆“流动课堂”走进上陡门小学

 当博物馆的文物色彩与校园的朗朗书声相遇,当传统草木染的千年智慧与孩子们的好奇目光碰撞,一场关于自然与文化的奇妙旅程在上陡门小学悄然开启。11月中旬,温州博物馆“博物万象·流动课堂”之《来自自然的色彩·植物篇》课程先后走进二年级二班与四班,带领孩子们解锁植物染色的奥秘,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cfb01781997325d1746ee42c14e93a0589fc5ddbca31d1345fbd20d6fea591dbae60ac9638103cd8

 

课堂伊始,博物馆老师以温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为切入点,一张张精美的文物照片在屏幕上展开,“这些文物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古人没有颜料,是怎么给物品上色的?”一连串有趣的问题,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探索欲。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纷纷举手猜测,从“可能是用花染的”到“说不定是树皮做的”,天马行空的想法里满是对古人智慧的好奇。随着老师揭开“草木染”的神秘面纱,孩子们才知道,原来古人早已懂得从植物中提取色彩,这份来自自然的染色技艺,竟藏着千年的历史与科技。

8a04fa6719d533801f0108f12335e4c1a8f180608fbff745a14c15d4bfa63d3d335cd239f3eafbeb

99afd2d3c727150ac3b5d51c8c7998e4191d9cf3d6603fb9704da422e9286b6a9d1886d8f3faaea3

 

在知识讲解环节,老师详细介绍了红花、紫草、黄柏等六种传统植物染材的特点与用途。当看到老师现场用热水浸泡黄柏、栀子、苏木,看着透明的水中渐渐晕开淡黄色、橙红色时,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是惊喜。“原来黄柏的树皮能染色!”“泡的时间不一样,颜色深度也不一样!”孩子们在观察与倾听中,不仅了解了植物染的原理,更感受到了古代科技的精妙。

c799600d1a4873e23fc73950a149cb9cba0e1245f4d34f99f29434caebc6938b4b9f348637684905e46fae9700356d206c10b8d3bc627d03e5cca327085f320dbfadb9ad889e04b3a9faab519ae82126

 3f6835f2a9ef10c3b7e560e216125c8e094d4b9339043046191aeb302b703560adf25a0fe7122e55

b96b769dceec9c083affce7aea79d3d2f2a5aa448e4c99f8face6102dd11ea87dbc55737ca2de717

 

最让人期待的动手实践环节到来时,教室里瞬间变成了“色彩实验室”。老师提前准备好栀子、苏木两种染料,孩子们分成小组围坐在一起,轮流体验染色过程。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拿着宣纸,慢慢浸入染料中;有的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纸张,观察颜色的变化;还有的孩子互相提醒“别泡太久,颜色会变深”。当一张张洁白的宣纸被染上自然的色彩,孩子们的脸上都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作品”,仿佛捧着一份珍贵的宝藏。

 

老师、同学有话说

上陡门小学

c77697ff1b30fba423d1d56b63129004175670f08d7b2b05d798de512409074f9840a19c97cab8fc

 

学生:“今天我知道了古代的颜料好多都是从植物里来的,还亲手染了两张纸,等晾干之后回家做成书签!”

学生:“我认识了好几个可以染色的植物,而且还知道了蓝靛染料其实是很臭的

学生:“原来古人这么聪明,不用化学颜料就能做染出很多好看的颜色!”

学生:“今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草木染的知识,比如苏木能染红色,栀子能染黄色。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文物不再遥远,教育因而生动

 本周“流动课堂”,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传统草木染技艺,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博物万象?流动课堂” 还将走进更多的校园与社区,文物不再遥远,教育因而生动。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温博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