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学术采撷 再见,黄包车和菲亚特!

时间:2025-11-19

 温州博物馆“温州人——一个生存与发展故事”的基本陈列里,当展厅空间的转换进入近现代部分,延伸的叙事展线上蓦然出现两辆结构迥异的“庞然大物”,与其他部分精美的文物藏品相比,它们谈不上精致抓眼,如仅从外观来看,甚至有点“寒碜”。但在温州博物馆四万多件藏品中,能入选基本陈列的文物仅占3%,最终它们不但入选,而且占据了大场景与醒目的位置。这两件带轱辘的“活”文物,叫黄包车和菲亚特出租车,说起来都有一段不凡的身世,与温州历史有着难解难分的前世今生。

 

感受时代剧变前夜的那只“黄蝴蝶”

 在一张尺幅巨大的的清未温州五马街油画衬托下,一辆看似有点陈旧的黄包车,静静地肃立温州博物馆展厅一角。为配合叙事,油画呈做旧效果。画面里,清晰的前景,可以看到大同巷转角老香山店招醒目的字迹,街两侧密密匝匝的店招和幡旗,街上穿戴长衫马褂、瓜皮帽和元宝鞋的行人络绎不绝,几辆人力黄包车吃力地在人群中穿梭,车上衣冠整洁的客人,正闲适享受着新式运输工具。这是晚清温州最为繁华街市五马街的真实写照。这似曾相似的老街景,拉近了时光的距离,仿佛回到那海涌波澜、革故鼎新的时代剧变前夜。

时空倒流。100年前东南商贸重镇温州,虽远离大清国都,但与大上海却一直保留着紧密联系的传统。清代,特别是晚清民国间,温州在政治、文化、经济的每一次跨越,精英巨贾首选落脚点几乎都是上海。海上风尚,给温州源源不断提供了充满生机的“脐带血”,让这个被传教士誉称“东方威尼斯”的山水名城,在1876年开埠之后的三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近代温州城市别开生面的繁华景象。

 清光绪三年(1877)温州开埠,英国怡和洋行的“康克斯特”客货轮,即从上海出发运棉布等洋货驶抵温州港,首开温沪航线。次年第一艘国内轮船永宁客货轮从上海来温。此后,温州港陆续开通宁波、福州、厦门、南通、镇江等沿海、沿江港口,以及日本、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越洋航线。温沪杭线的开通,大大方便了温州与沪杭之间的交通往来。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电灯、电车、马路、电影等现代文明和科技,这些一度被喻为“奇巧淫技”的先进科学,令国人惊谔之际,也大大开阔了众多开眼看世界有识之士的思想和视野。在温州,以“三孙(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五黄(黄体芳、黄体立、黄体正、黄绍箕、黄绍第)”“东瓯三杰(陈虬、宋恕、陈黻宸)”为代表的启蒙维新知识分子,勇立时代潮头,一边著书立说,一边身体力行,开启了温州近代教育救国、实业强国的创举。其中尤以朴学大师孙诒让厥功至伟。他一生虽以研究经学为职志,甲午之后,从尊重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里,迸发出的强烈爱国思想,实现了由朴学大师向爱国教育家、实业家的转变。从上海率先引入人力双轮车(黄包车),就是他在这种大背景下的一次成功尝试。

 光绪三十年(1904),是孙诒让立定教育启民智、实业救国家大展鸿图的关键之年。他先后组织领导富强矿务公司,拟开采永嘉孙坑等地铅矿,派员赴湘鄂调查矿务,并在瑞安设大新轮船股份公司,租用湖广轮船行使瑞沪之间。同年,孙诒让开始着手组建东瓯通利公司。准备从上海引进黄包车,以期实现温州城区交通、市容的改善。2月,孙诒让亲撰《东瓯通利公司章程》,开宗明义写道:“东西洋各国物质文明进展之速,其一原因,在于水陆交通四方畅达。而任重致远,舟车之利为至巨矣。吾乡面山负海,湖港交错,夙利舟楫,而辕之用未兴,斯诚缺典也。各国制作日新,电车、汽车、马车,纷驰齐骋,厥用不一。”他先从交通工具的便利与多样性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话锋一转把目光回到了温州。“温州虽开埠廿年,而地方街道未修,马路未辟,尚难行驰马车,列不能骤议行驶电车、汽车。惟东瀛人力车,轻小而易行。通衢狭巷,无施不可,而购办之费,以较省约,是以各省城市往往有之,而温州亦尚未见,引殆地方文明进步迟滞征验之一端欤。”有的放矢地提出,温州条件先天不足,而轻小易行的人力车正合适温州。因此,他希望动议永嘉、瑞安、平阳三县开明绅士,集资共同创办东瓯通利公司从事经营,以期今后城市硬件条件成熟,再依次把电车、汽车引到温州的宏大构想。

 起草了这份章程后,他意犹未尽,为慎重起见,又分别给当时温州知府王雪庐(琛),和永嘉知县程子良致函。他给王雪庐的信中写道:“振兴地方,输注文明,以开通道路,便利行旅途为第一要义。”这种轻便人力车,如果能引入温州,“倘能风气渐开,各县必将接踵推行,则使人可代趋步之劳,复省舆马之费,而本地失业贫户,亦可借此糊口。上海一隅,业此者殆数千人,足以征其济于生计也”“再有此车频繁来往于其间,则亦似觉市容为之改观矣。”孙诒让给主政温州的官员提出黄包车不但可改善市民出行,而且可扩大就业率,可谓一举两得。这位致力于从《周礼》里寻求治国方略的朴学大师,勤于思、敏于行、求实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黄包车引进一事可见一斑,堪称不遗余力的行动推手。

 光绪三十年(1904)上半年,孙诒让呈请成立东瓯通利公司的报告批准通过,7月即从上海订售黄包车100辆入温。

 人力双轮车源产于日本,因车身漆成黄褐色,俗称黄包车。同治十三年(1874)由在沪上经商的法国商人米拉率先从日本引入上海,原为木轮,不耐久,又改为铁轮。原来的双人座位,虽有利于体形魁梧者二人同坐,但男女同乘招摇过市,又被诘问有伤风化,只得整改为单人单座,后逐步在市内推广营运。孙诒让在光绪二十年(1894)第八次会试不第、绝意科举后,虽说立足温州几乎不再北上远游,但他对时政始终保持敏锐的感受。其中他最为关注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上海。他主要是通过从上海订阅书报等,来了解西方文明与科学技术。他先后从上海等地购有中外新学书籍2643册、订阅杂志刊物1400多种,因此对国运局势及时下科技和社会现状了如指掌,如对黄包车的信息掌握即源于此。孙诒让从上海引进铁轮单人黄包车后,因看好市场又仿制50辆,故市场营运的总数为150辆。

791bc1351d066acecc83b5df0f66b6a113bc2618

五马街上坐黄包车的孙诒让和车夫(雕塑)


新车试营伊始,为扩大影响,孙诒让还亲自充当一回营销广告模特,从五马街经大街(现解放街)、打锣桥转府前街、四顾桥,在人口最稠密的繁华商业圈盛装“亮相”。但随后的营运,并没有当初想象的理想。由于温州是山水斗城,“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美则很美,过去是一渠一坊,舟楫必达,城内运输小船是最为方便合适的。而这铁轱辘的黄包车,过桥过石板路,不但费力而且跳跃颠簸,舒适度与安全性难以保障。后来通过修整改进,在铁轮外层包上胶皮,减缓冲力,情况有所改善。但又遇到另一个制约的“瓶颈”,就是旧城墙对道路的约束,局限了黄包车通畅。这在已被现代文明唤醒的孙诒让眼中,这种产生于冷兵器时代的城墙,已失去了藩篱功能。因此,他又向道台去信,委婉提出拆除城墙以利通行,称“缘敝里同人顷有东洋车公司之举,昨于郡城试办,尚能畅行。维道路桥梁尚需略加修理,内外遂无隔碍。因思京都及北省各门均开有轨道,近来湖北省城开办马车,张宫保亦饬开车道。敝郡似可摇例办理。惟城门关系重大,应禀请镇宪核准立案,方可从事。”当然,他也考虑到,此时提出要拆城墙无疑是惊世骇俗之举,因此在信札的最后也留有空间“倘可允行,再由公司具禀恭候批示。倘略有窒碍,则无庸勉强也。”虽说此事直到1908年孙诒让先生离世也没实现,但乘黄包车出行却慢慢被民众接受,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市容市貌也得到较大的改观。车辆的总量逐年增长。

 据1918年2月19日《瓯海民报》记载,当时黄包车已达百辆之多,“资本家争欲赴沪购办,以收巨利”。至1920年已飚升到600辆,1936年又增至800辆。瑞安、乐清、平阳等邻县也先后试行。至1949年,市区共有人力车辆1154辆,给当进的温州交通与商贸交易带了极大的便利。正如孙诒让先生的在《东瓯通利公利章程》中的先见之明“……东瓯通利公司从事经营,意在便交通而利运输,并觊将来能从此扩充,俾马车及电、汽各车次第兴办,以与其他各地城市商埠媲美。”因此到1950年代后,温州市交通部门即从上海新购脚踏三轮车100辆充实营运市场,有意识地逐步淘汰黄包车。1960年6月,温州三轮车服务站代管的最后一辆黄包车捐赠温州博物馆。至此,温州历史上第一代出租车——黄包车结束历史使命,画上圆满句号。

 黄包车引入温州,正值清王朝危机四伏,社会经历了前所末有的巨变前夜。七年后,武昌墙头的一声枪响,一个王朝灰飞烟灭。朝代更替,丝毫没有影响黄包车向前的车轮,它顽强的生命,在东瓯大地上延续,像一只飞入历史深处的“黄蝴蝶”,渐行渐远。

 

舞动在温州模式天空下的“飞蝴蝶”

如果说1949年之后,人力三轮车取代黄包车是一种形式上的进步。那么这种进步就一直停留在1950年代。20世纪50年代,温州是对台“前线”,60年代是“文革”“火线”,70年代是建设“短线”,那时的温州,人均耕地少,国家投入少,可利用资源少,交通条件差。但温州秉承永嘉事功之学的传统,精明的商业头脑,敏感的商业嗅觉,血脉里一直潜伏着重商经济的活态血液。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古老的中华大地,温州人犹如蛰伏地下的春笋,因惊雷春雨的催化,破土而出。得益于永嘉学派崇实创新和重商文化的基因,温州成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策源地和民营经济发祥地,形成了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创造了独特的温州人精神和温州模式,在私营经济等方面涌现出了众多的革新创举。

2004年11月,CCTV城市中国系列活动组委会,宣布温州入选“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组委会评价:这是一个善于分工的城市,也是乐于使用合力的城市,一个喜欢以小见大,更会以小搏大的城市,一个懂得无中生有的城市,她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生机勃勃的经济模式。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领跑者,她清晰的脚印,让人们感受到民间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这个评语里“以小见大”“以小搏大”,正体现了温州经济“小题大做”的经济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温州“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聚集”,温州人一切靠自己,在自求发展中不断创新,把握机遇,从小中做出大文章。一枚纽扣,一只打火机、一双皮鞋……这些“小产品”就是通过温州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出了大市场。

9e0b49ec5d8d6e4998a6490c0951864ad1fe1cc6

6db13162abf9228f631a1ce2b51fbb6d66c035d9

温州博物馆陈列的菲亚特


比如,菲亚特出租车就是以小博大的产物,也是温州人敏锐的嗅觉,善于捕捉商机的见证。今天只要看到它,就可以勾起温州几代人的怀旧情结。

 198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名叫张朝荣的温州人,看到一辆体量小巧的自备车,敏锐的商机嗅觉在他脑海一闪而过,这不正是满大街的“跳蚤”三轮摩托车最好升级版吗?

说到“跳蚤”,很多温州人记忆犹新。这种一路风尘一路蹦跳的简陋出租车,曾是1980年代温州城区最为典型的人货混装交通工具。但1985年温州第一次创业已进入全速阶段,作为城市形象代言的出租车,也到了更新换代期。因此,这种体量小巧的菲亚特自备车,马上给了张朝荣们创业灵感。说干就干。于是他约朋友一起,对温州城区逼仄狭小的巷弄,进行一番实地勘查后,得出肯定的结论。就这样,一款名不经传的意大利品牌,由波兰组装的P126型菲亚特,因缘际会落户温州。菲亚特汽车最大的特点是车身小、排量小,与温州城区小空间小街巷,以及温州人经商中以小见大、以小博大的风格不谋而合。从此温州欣起了10年的菲亚特旋风。菲亚特也成为温州第一代出租车的代名词。

 当时温州人把乘坐出租车叫做“坐菲亚特”。在城区乘坐出租车,不管远近一律收费五元,被人们戏称为“五块头”。“菲亚特”被市民用温州方言谐音为“飞蝴蝶”,影响也越来越大。全国各地来温州采购的商户,到温州后也会坐坐温州特色的“五块头”。菲亚特汽车不但给温州市民留下深刻印象,也引起温州本地作家的注意。张思聪先生就以菲亚特为主线,推出“菲亚特三部曲”: 出版《喂,菲亚特》一书,拍摄电视剧《喂,菲亚特》及《网情》。其中,电视剧《喂,菲亚特》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等。剧中通过“菲亚特”来反映温州人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头脑灵活,勇于创新,勇于创业的故事和精神。

71e30143031a6157c1b2a5affa87ac08832e33fe

电视剧《喂,菲亚特》剧照

 

随着温州城市经济和城市交通的发展,1994年10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市区菲亚特126P型轿车期限更新的通知》,要求在1996年12月份前,凡车籍在鹿城、龙湾、瓯海的菲亚特126P型轿车,将会被分期分批次淘汰,并采购富康等新型车做出租车。从此,菲亚特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代表着温州的一段历史和情怀,是温州小商品大市场的见证物。

 那么,菲亚特是如何走进博物馆呢?说起来还有一段小故事。 

 2003年,坐落在世纪广场边的温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其中作为展馆的基本陈列“温州人——一个生存与开拓的故事”,在对温州5000多年的发展史进行讲述中,发现布展文本中最后一部分,即“今日温州”单元,可用于支撑起敢为天下先、创造举世瞩目的新经济模式——温州模式的文物(实物),不是内涵不够、品相不佳,就是物品本身的厚重感不强。毕竟温州模式产生离当下也不远,很多亲历者见证人都在。因此,寻找一种既有内涵故事,又能让不同层次观众普遍接受的展品,就摆在当时的议事日程。当时博物馆筹建由金柏东馆长负责,工程筹建与展品征集组有朱秀南、王新宇、董姝、高启新、吴祖凯、李晓燕等。临时筹建处设在城区车站大道金城大厦七楼。

2ea846c5b2275f540b3eae62d0b9c65287db7890

 

就在大家四处寻找文物展品时,征集组朱秀南从其在市汽车设备更新回收总公司的战友处得到一条信息,有一批报废菲亚特出租车正在做回炉处理,出于职业敏感,他把信息反馈给筹建处,金柏东馆长认为菲亚特出租车,有内涵,有体量,观赏性强,非常合适展陈需要,当即开具介绍信,派朱秀南、吴祖凯、李晓燕,以及随行的市电视台记者金高继,前往洽谈征集事宜。市物资回收公司的领导得知菲亚特的用途后,非常支持,同意一直封存在公司的四楼仓库里、车牌为浙C·T2812的白色菲亚特出租车,无偿捐给温州博物馆展出。此车是1996年11月30日,被市汽车设备更新回收总公司回收报废后留下的。为了将这辆报废的菲亚特运回展厅,征集组与回收公司的工作人员费尽周折。因车停放时间久,虽说发动机还能工作,但已无刹车制动系统。从该公司四楼沿着环形车道,开到一楼还真有点困难。最后商量,在车后系长绳由众人拉着,由熟练驾驶技术的吴祖凯进驾驶室把握方向盘,缓慢开下来。可能是车的惯性冲力过大,半途绳子脱落,坐在车里的吴祖凯,只能凭着娴熟车技有惊无险地把车安全开抵楼下停车坪。最后这辆据称是回收公司最后一辆的菲亚特,就这样落户温州博物馆,成为温州改革开放“活”文物而备受关注。

 温州人的菲亚特情结,是因为与温州一段不平凡的年月紧密的联系一起。它出现于1980年代中期,1996年前后退出温州营运市场。这10年恰恰是温州从第一次跨越(一次创业)向第二次越跨(二次创业)过渡的最重要节点。而菲亚特是那个时期最具标识意义的载体。这个时期,出租车从“菲亚特时代”向“富康时代”过渡,正是温州人“四海为家,人人想当老板”“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创新时期,温州人敢为人先,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我发展,凭借这种精神,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创造出20世纪末经济腾飞的伟大奇迹的激情岁月。因此,温州博物馆历史厅以“温州人”作为核心,正是想表达不同历史时期的温州人精神。“温州人——一个生存与开拓的故事”于2006年7月全国博物馆陈列十大精品奖评选活动中,以其深思的陈列理念、创新的陈列方法、良好的陈列效果,得到评委高度评价,获得第六届(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最佳内容设计奖。

 2017年5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闭馆,“温州人——一个生存与发展故事”提升改造工程圆满完成,再度正式开放。第五单元“敢为人先”的展区,依然是讲述“温州模式”和众多的全国第一。但在展示空间最中心的位置,这辆白色的菲亚特出租车依然醒目摆放:略显陈旧的车身,前档玻璃上硕大的遮阳板,仅有两扇车门的标配……时空穿越,眼前闪现的是一只只轻盈掠过老街古巷的“飞蝴蝶”……正是它为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创业精神,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见证了温州举世瞩目的新经济模式的奇迹。

今天,温州街头或能随处可有造型各异的豪车、靓车,如果说能对三代人产生刻骨铭心记忆的,当菲亚特莫属。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