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6-18
今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文物局关于要求做好文化遗产日宣传的精神及主题思想,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温州市旅游局、温州市文物局、温州电视总台、温州晚报将在当天联合举办“百名市民看文化遗产”观光游。
为了将“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这一主题贯彻落实。 5月初,温州晚报刊登“百名市民看文化遗产”活动,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市民报名踊跃,至5月底报名人数即满。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温州是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重要区域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这些年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投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目前我市共有各级文保单位54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5处,省级文保单位50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村5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经过历时3年多的民族民间艺术普查,我市现有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项目共计244项。其中有5项已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入选首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2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我市乐清的龙档成为此次展览中唯一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展品。
看文化遗产线路图
温州博物馆——谯楼——飞鹏巷新发现的文物建筑、城西大教堂——朱自清旧居——龙湾状元农家乐午餐——龙湾炮台——永昌堡——沿瓯海大道至体育中心西门终点
文物遗产简介
●谯楼(含州治旧址)
俗称鼓楼,座落鹿城区鼓楼街和公安路交叉处。温州旧有外城,后梁开平元年(907)增筑内城,称钱氏子城,周长三里十五步,通四门,内卫府治,外环以水,规制方整。谯楼雄踞南口,层甍反宇,飞檐拂云,上设刻漏,每逢晨夕,击鼓报时,内外赖以作息。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南奔来温,由此入州治驻跸,并改谯楼为朝门。元至元十三年(1276),废为民基,止存谯楼门址。其后延祐、至正间相继修缮门楼。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雍正、乾隆、道光间先后复修。1925年,旧温属公立图书馆设分馆于此。1929年辟为民众教育馆。日军侵温,图书器物荡然无存。1946年,民教馆重行捐资修饰。
谯楼系温州古城仅存之遗址,1991年市府拨款重修,并得台胞吴昌涛巨款资助。1994年8月按原貌修竣。面积
●飞鹏巷98号民居
飞鹏巷98号民居建于民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由门台、主楼、辅楼等构成独立院落。门台为艺术装饰派风格,门内为六角半亭。主楼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为三间带东、南两廊的二层楼房。石英地面,几何镂空状栏杆,清水砖墙面,青筒瓦四坡顶,四面均开有老虎窗,并做有取暖用壁炉的烟囱。所有门窗均分三层,内为玻璃窗,中为纱窗,外为百页式平开木窗,保存完整,做工精细。庭院中有仙桃形、八边曲线形花坛,院内种有雪松、芭蕉、桉树等,环境清幽。
该宅院是温州民国时期典型建筑,建国后曾为市领导住所。建筑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建造材料考究,细部做工精致,是我市目前保存较完整的近代典型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城西基督教堂
在繁华温州市区城西街中段,有一座神秘而古朴的建筑,这就是城西基督教堂。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578平方米,主体建筑高13.45米。临街旁巷,隔离民居而自成院落。内有两进大堂一幢,福音堂一幢,中式栈房十二间。建筑体量不同,但布局上互相配套。
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大堂,以正面山墙平排设置三门作为主入口,门井拱圆,饰有细腻多姿的花边。门楣上方各辟一圆形窗,中窗环绕花饰,内塑葡萄果实累累,左右二窗镌三环半月形拼成的棱花。整体外部装饰带有哥特式特征,高耸的十字架,垂直的柱子,精巧的尖券,多变的线脚,使立面显得生动挺拔。随着视线往上移动,形体、装饰越见精细,使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俗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和气势。严格讲这座教堂的立面建筑并不突出,引人入胜的是它在整个环境中宏伟的轮廓。教堂的平面布置取材于古罗马晚期巴西利卡形式,长方形大堂内有两侧纵向柱子,将空间分为中厅和两侧袖廊。中厅比袖廊高,两侧开高窗,用木层架,建筑容量大,符合教会活动需要。柱子修长、髹黑,顶饰无花果,石榴柱斗,轻灵的垂直线条直贯全身。尤其是柱顶墩头塑制的十字花架,与玲珑的人字花檐,脊顶高耸的十字架有机连接而构成整体。它与长方形的空间结合,起到了刚柔相济,曲直相宜的艺术效果。长型中厅和袖廊形成长而高的空间,给人一种渐渐上升感觉,在通向藻井正中的星星图案中,仿佛在引导人的视线和心灵升上天空,突出了宗教的神圣气氛。袖廊两侧辟有高窗,高窗内又开对称的尖券小窗。透过彩色玻璃而照射进来的奇特光线,使室内空间弥漫着一种神奇、自然的色彩,这正是宗教崇拜所需要的视觉效果与心灵感应。讲台背面圆窗内堆塑各各他山头十字架耸立图案,左右配有宗教壁画,显得庄重肃静。堂内现存石碑两方,1898年刻《重建圣殿记》和1938年刻《温州公会六十周年纪念》。
后堂中庭齐架前堂,南、西、北建有厢楼,从而形成三面回廊,内为中庭的建筑结构。楼下有玻璃折叠隔子,隔子展开,两厢是两个课堂,隔子收叠,便成完整会场,后堂一厅多用,占地面积小于前堂,容量却大于前堂。
该堂光绪四年(1878),由英国传教士李华庆创建,光绪十一年(1884)甲申教案爆发时焚毁,廿四年(1898)重建。
●朱自清旧居
原在鹿城区四营堂巷55号,建于晚清,坐南朝北,为一层 (局部二层)五间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总面阔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23年2月来温,在省立十中(温州中学前身)任教,先在大士门赁屋租居,后居住四营堂巷55号,写成《温州的踪迹》散文四篇,名篇《绿》描写瑞安仙岩梅雨潭,六十余年来一直作为范文收入中学教科书。朱自清在十中、十师主要从事国文、公民和科学概论教学,他教学认真,谆谆善诱,才情兼茂,待人真诚和气,深受师生爱戴。2000年列为温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龙湾炮台
原名温标右营龙湾炮台,简称龙湾炮台,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北与乐清盘石“镇瓯炮台”隔江对峙,扼守瓯江口,为近代温州军民抵抗外侮的重要江防设施。
炮台依山而筑,平面呈椭圆形,南北直径
除龙湾和镇瓯炮台外,当时温州尚有东关炮台两座,茅竹岭炮台和状元桥炮台,现均废圮。龙湾炮台抗战时遭日机轰炸破坏,后经修葺,岿然独存。
●永昌堡
永昌堡坐落在龙湾区永昌镇新城村,是明代民间自发构筑的抗倭设施。
永昌堡所在地旧时称永强,东濒东海,地处海防前哨,明初屡遭倭寇焚掠,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在浙闽沿海设立卫所,筑有“宁村所城”。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盐御史凌儒在二都海口盐廒地筑“永兴堡”;同年,二都英桥里王叔果(官至广东按察副使),叔果(官至福建右参政)兄弟捐金、倡议,兴筑“永昌堡”。从此,三城成鼎力之势,形成了坚强有力的抗倭堡垒,为抵御倭寇侵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宁村所城和永兴堡仅尚残迹,唯“永昌堡”独存。
永昌堡是浙南抗倭城堡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单元。墙身高大坚固,内外壁均用块石斜垒,中间夯土,城墙顶面铺砌块石,十分规整。虽然城墙是下宽下窄,但通绕城顶上的跑马道,三四匹马可以并肩前进。城顶靠外的一侧有垛口950个,敌楼12座。堡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38.3米,东西阔445.4米。陆门自东至北,依次名“环海”、“通市”、“镇山”、“迎川”。门券砌以青砖,设防有闸、门二重,内侧设阶梯,士兵可以从这里上下。城门谯楼面阔三间,砖木结构,歇山顶。除东城门,楼早毁外,余均保存完整。护城河环绕四围,城内凿二渠,引河水入城,贯穿南北,以利灌溉及舟揖。南北又各设二水门,上架石桥,下置水闸。上渠北起通市门,南至迎川门,阔13米,两岸用方块石斜砌,上架东昌桥等五座石桥,造型各异,住舍、店铺分列两岸,井然可现。
永昌堡负山面海,水陆畅远,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明侯一元在《永昌堡记》中说:“。。。。。按方立门,水陆门各四,楼橹、围庐、桥道靡不敕沿,井井绳绳,屹为一方巨镇,咸胃县治无以过也。”堡内至今仍有良田150多亩,不怕久困,危急时可以生产自救。当年,倭寇围城,“筑指挥台以观堡内动静”及“见堡内水田,遂退”。可见筹划妥善,谋深虑远。
永昌人文荟萃,历史古迹颇多。王氏宗祠建于嘉靖廿一年(1542),进二厢,头门世大夫祠匾额为万历皇帝钦锡;布政司祠建于万历二年(1574),为王继明家庙;状元第和状元坊为万历廿六年(1598)武状元王名世故居和纪念牌坊。此外有建于明代的东门桥、东昌桥、榜眼桥、横塘桥和左昌桥等五座。堡内居民学风浓郁,人才辈出。自明代弘治以降,涌现状元1名,榜眼1名,传胪1名,进士18名,举人60多名,著述达100多部,历来受人关注。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