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志愿者的故事——2015年温博志愿者招募掠影

时间:2015-10-16

1011日上午,温州博物馆的多功能厅主席台上,温州姑娘林玲玲正一本正经的坐着,她有点不习惯。但很快,天性开朗的她就适应了。作为面试官,她将与其他七位伙伴,一起面试前来应聘成为博物馆志愿者的市民。

上午八点多钟,离面试还有一节课时间,已经有志愿者陆续来到,多功能厅外的靠墙坐椅上,坐满了充满好奇的年轻人。

馆员徐俐媛一边登记核对志愿者的名单,一边利索地安排着面试秩序。

深秋的阳光从大门外,斜射进来,暖暖的。

这些年轻人当中有教师,有已经工作的成年人,但大多数是大学生,其中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与温州职业学院的学生最为积极。她们将应聘手工艺、翻译、讲解员、文明督导四个方向的岗位。

林玲玲是馆里资深的讲解员,早在2012年,她就通过一次团市委组织的活动进入博物馆,成为最初的讲解员。玲玲平日是在旅行社做产品设计,业余时间就到博物馆做志愿者。年轻的她觉得做志愿者可以提升自己。许多带着孙子来参观的老人,知道的比玲玲还要多,看着看着突然就会说,“唉呀,这个东西我小时候用过,”然后就怎样怎样,讲一堆童年的故事,这一切都让玲玲感到好奇。她学到了许多,有时候她的讲解与老人的分享会结合到一起,老人不会讲国语,玲玲就充当翻译,在温州当地的土语与国语交融中,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结束时,市民会对玲玲报以掌声致谢。

“做讲解员很好玩的,许多市民不了解这项服务,我就主动上前‘拉客’,慢慢地,听众就越聚越多”玲玲笑着说。

上午的面试,玲玲共“相中”了五位应聘者,“素质蛮高的,有教师、旅游工作者、外贸从业者。”

接下来,她们将同其他面试合格的志愿者,一起接受《志愿者通识和综合素质》、《形象礼仪》、《温州历史文化》、《讲解素养》等培训。

不久,她们将成为传统文化的分享者与见证人。

 

早晨,前来报到的志愿者

 

上午报到现场,对于年轻人来说,成为博物馆的讲解员,是一件体面而又挑战的事情

 

面试前,紧张的准备着,应试教育的优势这时候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记者文物的解说词,并用说的方式表达,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一位已经面试结束的志愿者正向她的伙伴分享着经验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