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20
3月18日,一场“金光闪耀”“贵气逼人”的分享活动在温博文化驿站举行。现场感官刺激强烈, “啧啧”赞叹声一片。
这期以《错彩镂金—中国古代黄金制作工艺》为主题的活动,是温博文化驿站“方家说器”栏目的专题分享。浙江省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研究员石超、温州收藏家黄贤军、温州博物馆文物专家伍显等嘉宾齐聚现场,从黄金工艺的发展、技艺的研究、收藏实物的展示、收藏经验的交流、黄金的日常保养等角度与公众作分享。
石超以中国古代黄金制作工艺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流行的黄金制作工艺。他分享的大量高清国内外黄金文物精品惊艳了现场观众。观众们在感受视觉美感的冲击时,对中国古代高超技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结合文物照片,他详细诠释了鎏金、花丝镶嵌、锤鍱、金银错、掐丝、炸珠、錾花、累丝等黄金制作工艺的具体过程,黄金制作工艺的源流与发展用直观具象的方式解释给大家听。现场不时有观众踊跃提问,例如: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用金量最大?哪个年代黄金制作工艺水平最高?乌金走银技术产生于何时?流行于何地?石超老师一一都做了解答。
(石超老师在讲解中国古代的黄金制作工艺)
(“鱼子地”制作的方法与实物细节)
(炸珠工艺制作方法与实物细节)
(埃及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323-30年 黄金手环)
(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3000到前2000年 青金石黄金项链)
(“金银错”狩猎纹铜镜 战国时期)
(法门寺出土鸳鸯纹四曲盆)
(瑞安慧光塔出土北宋金舍利瓶)
(嘉兴出土明代头面一副)
此间,温州金银器藏家黄贤军结合石超的阐述,将自己带来的藏品为大家做细节展示和介绍。通过放大图案细节,阐释具体工艺特点,让大家对古代金银器制作从理论理解上升到实物判断。他还从收藏的角度讲述了自己对古代金银器的认识,分享了他多年的收藏经验。黄贤军建议想入门收藏金银器的观众,先从一些工艺水准较高、较容易保存、实用性较强的器物如首饰等器物入手,多看多比较,逐渐提高收藏水平。
(明代葫芦耳坠 左屏为石超老师的文物照片 右屏为藏家藏品的现场实物放大图)
(金银器藏家黄贤军正在分享多年的收藏经验)
当现场展示一只因为保存不当而损坏的点翠凤钗时,温博文物专家伍显军给黄贤军提出了保管建议,并为现场观众科普如何科学的保管金银器藏品。由于鎏金器、银器等材料容易氧化,点翠、镶嵌等工艺易脱落,伍显军建议为金银器藏品定做绒布盒与密封袋,使金银器处于一个缺氧稳固的环境中,尽量少接触汗液等有机物,取用时尽量用手套。
(温博文物专家伍显军给黄贤军正在为现场观众科普如何科学的保管金银器藏品)
整个活动期间,观众们皆兴致盎然,尤其后半段民间收藏家展示藏品时,观众近距离观察到金银器藏品之后,互相之间爆发了热烈的讨论,并表示学到了很多实用知识,对此次活动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