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19
在之前的推送中,小编已经带大家揭开了温州博物馆“神秘的第七展厅”的面纱。(加上一条的链接)这个静默的铜版画陈列室,背后隐藏了一个画家报答故土的故事。前往看展的观众们,可能已经在展厅看到了他。对,就是他——王维新教授。
一、反哺之殷殷,归乡之切切
2005年,已过花甲之年的王维新教授在上海武定路望德美术厅成功举办西方经典铜版画藏品与个人作品展,引起了不小轰动。如此众多的西方经典铜版画作品公开展出,在上海尚属首次。这批珍贵的作品与藏品凝集了王维新教授整个艺术生涯的心血,每幅画都有它的故事和价值。在展出之后就流传出了王教授想要捐赠这批藏品的风声,不少机构组织更是慕名前来,意欲收藏这些作品,王教授却一一婉谢了他们。因为在他心目中早已为自己的藏品找好了归宿,那就是温州博物馆。
王维新教授,出生于1938年的温州市区。温州的雁山云影,瓯海潮踪,还有在温州的启蒙老师,都是他艺术创作的源头,给予了他无限灵感与诗情。2004年开始,王教授与夫人就多次往返于京温沪之间,与温州博物馆接洽关于捐赠其作品与藏品的事宜。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公共产品,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对这座城市而言,艺术家的捐赠是它文化建设的重要构件。将自己的珍藏留给故乡温州,留给温州博物馆,完成了这位仍带乡音的艺术家反哺温州母亲的夙愿。
而对于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瓯越文化为已任的温州博物馆来说,再没有比收到一位游子馈赠的“厚礼”更高兴的事了。2005年7月29日,第一批五十多件的珍品运抵温州博物馆。为了让这批藏品早日与观众们见面,温州博物馆开始积极筹划为其开辟专题陈列室。不久,王维新铜版画作品及藏品陈列室就与公众见面了。
二、雁山云影瓯海潮踪启蒙的艺术家
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喝着瓯江水长大的温州人,王维新教授一口流利的温州话让人倍感亲切。温州的山、水以及早年生活的积累,给他的艺术创作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他的父亲是一位铜锡匠人,母亲则是一位刺绣匠人,二者都深深影响着王维新教授的艺术之路。父亲的铜锡手艺更是与王维新教授走上铜版画创作道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王教授的创作里不乏展现乡思主题的作品,这些多是源于对童年生活回忆的缱绻之情,很多题材与温州的海、水巷、小桥有关,如其作品《石子与海贝》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着温州这座海滨城市的印记。温州的海、江、河,都在王教授的心上拍出了水波的柔情。
在王维新教授的求学之路上,最初的引领者是陈垂平先生。陈先生是温州近代绘画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一位人物,他不仅是位艺术修养精湛的画家,更是为人师表的好老师。年少的王维新教授跟随这位老师走遍了东海之滨和雁荡群山,他的早年生活就这样非常幸运的发生了逆转。陈先生非常重视速写,水彩也很讲究线条,他说画画时看到的实物不要照样照搬照抄,而是化为线条,提升为艺术。这些教诲至今仍为王维新教授所运用,并且还将之运用到对自己学生的教学中。
三、中西艺术浸润和交融
王维新教授少小离家在外求学,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开始接触版画,大学本科专学铜版画专业,继而工作与深造于沪京两地,最后又任教于中央美院。他从渔港风帆、江南晴雨、船台钢城、故都新韵到新疆村落、青藏归途、威尼斯水城、巴黎街头、孟加拉风情等,受到了中西不同的风貌与文化的启发。
1982年他代表中国接待日本著名铜版画家冈本省吾,其后又通过瑞典法隆市博物馆,在两国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引进中国第一台铜版画印刷机,并以此为母机,仿造和设计了数十台新型的铜版机,分别在全国艺术院校和专业部门发挥作用。1988年,他参加文化部学者交流项目,被派往法国蒙彼利埃美术学院留学,对铜版画表现艺术语言作进一步的深造。此后,又先后参观访问了巴黎十七版画工作室、西班牙巴塞罗那美术学院版画工作室、英国曼切斯特美术学院版画工作室,孟加拉国达卡美术学院版画工作室等,多次参观访问巴黎蒙马特高地版画工作室,罗浮尔宫版画工作室,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意大利米兰美术学院,威尼斯美术学院等,对铜版画专业作进一步研究和交流。
在他身上,交织融汇着中国的气韵与西方的风格。他曾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法国举办三次个人画展,每举办一次,东方的情调便浓一次。画展中的绝大部分作品虽然表现的是欧洲风物,但是是在中国传统的净皮宣纸上画的,其材质和艺术手法具有鲜明的民族与个人风格。可以说,王维新教授无时无刻不在寻求中西绘画在精神内涵上诗化结合的契入点。这种交融,也是王维新教授作为温州之子的灵性与创意。
王维新教授常自勉:“常回家乡勤作画,魂牵梦萦绘瓯江。壮志远瞻桑梓情,笔墨求索创波澜。”游子之喜,莫过于落叶归根。归根之时,王教授更是带着自己的珍藏,滋养着根的发展。他也能再度,时时感受温州这座城市的水影山光,游览他创作时魂牵梦萦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