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19
上周末,温州博物馆手工实验课堂——瓯窑传承与实践初级班第一期的学员们走进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瓯窑学院完成了瓯窑的装饰与上釉的学习,并实地探访了瓯窑小镇。至此,本期课程圆满结束。
瓯窑学院瓯窑古瓷标本馆内陈列着各个年代、各种工艺的瓯窑陶瓷器、瓯窑瓷器标本。陈列中一些不常见的窑具、烧窑过程中产生的窑汗和陶瓷制作的原矿材料引起了学员们的好奇。
指导老师张仁通过实物向学员们介绍了瓯窑从商周到南宋晚期的发展历程、装饰特点和烧造工艺,加深了学员对瓯窑发展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在实践课程中,学员们认真按照老师讲解的要点,细细修坯、打磨。这个环节需要学员们发挥自身绘画、书法等特长,运用刻画、彩绘等方式对作品进行装饰。花鸟文字、图腾符号……学员们把几周来的体验和心得都放进了自己的作品中。
“上釉之前要先对坯体进行补水,然而水分太多也不利于釉水的附着”,“蘸釉时手法要干净利落,否则会造成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张仁向学员们示范了蘸釉的基本手法,讲解了针对不同器型在上釉方式上的不同。学员们屏息凝神,小心地一个个实践上釉的过程。
装饰、上釉后的坯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晾干,待定型、进窑烧制之后,学员们就可以得到自己的“毕业作品”啦!
最后一次的实地考察课 ,学员们走进了瓯窑小镇,深入永嘉坦头窑窑址,体会古人陶瓷烧造的一片匠心。云品?瓯忆的负责人黎刚平为大家介绍坦头窑窑址的相关情况。
坦头唐代瓯窑遗址位于永嘉县三江街道瓯窑小镇龙下村坦头坟山山麓,是瓯窑窑系典型的代表性窑址,1983年被列为永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龙下村已知有两个唐五代时期瓯窑古遗址,2005年曾对其中一处窑址进行发掘,现场出土上千件精美瓯窑瓷器标本,为中国陶瓷史书记载的瓯窑“缥瓷”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佐证。
为配合杭温铁路一期工程建设需要,永嘉县2017年5月启动坦头唐代瓯窑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本次发掘出土了至少上万件瓯窑瓷器标本。这些标本可以复原瓯窑制作的完整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另外,该窑址中还出土了不少高质量、保存较好且制作精美的唐代青釉褐彩瓷器,其质量仅次于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出土的瓷器。此外,本次挖掘还在出土的瓷器上发现对理解唐代窑业管理制度具有指向性意义的“余王监”、“官作碗”字样。窑址中随处可见的陶瓷碎片记录着唐代瓯窑的发展历程,跨越千年展现历史的光芒。
近几年来 ,温州本土不少有识之士投身于复兴瓯窑的探索中。本次拓展课中,学员们探访了位于永嘉瓯窑小镇的瑨瓷柴造工作室、云品瓯忆工作室和瓯窑研究所所长陈景炜工作室。瓯窑收藏和研究者胡一皓作为特邀讲师同行,他以瓯窑瓷器标本为依据,有针对性地介绍晚唐瓯窑发展情况,并与学员分享瓯窑收藏背后的故事。
这些工作室在新瓯窑的研发过程中做了很多努力与创新,并保有各自的特色。
陈景炜工作室
摄影 | 明空
陈景炜是瓯窑复烧和创新的先驱者。2012年,复烧瓯窑的第一把窑火就是由他在永嘉点燃的。他的作品设计理念体现温州人的精神和气魄。他孜孜以求推广宣传瓯窑的执着精神更是给学员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云品瓯忆工作室
摄影 | 明空
云品瓯忆工作室传承古瓯窑特质,以生产健康瓷为本,运用原矿胎釉,注重实用性,将温州人品质中低调、内敛、质朴的特性赋予新瓯窑造型之上,设计研发的产品风格多以素雅为主。
瑨瓷柴造工作室
摄影 | 明空
瑨瓷柴造工作室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运用到瓯窑的烧制当中,从古人的生活方式中探索、创新瓯窑的制作。
瓯窑传承与实践初级班第一期课程,是温州博物馆手工实验课堂在传承、创新瓯窑实践中迈出的小小一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汇细流无以成江河。传统文化传承的践行之路,我们诚邀您一路同行。
课程“知识点”回顾
陶瓷器的纹饰从何而来?
中国陶瓷发展源远流长,远古时代的人类已经能捏土烧陶。据说,一开始是一不留神在陶器上留下了花纹,后来就成了有意识的绘刻装饰。
几何纹是出现最早、也最简洁的纹饰,属于原始装饰纹样。它以点线面组成多种规则的几何图形而得名,在商周时期是陶瓷中的主角,秦汉后便逐渐沦为辅助纹饰了。现在绝大多数瓷器上都能看到几何纹的身影。
后来,随着陶瓷器物上的纹饰种类、工艺逐渐增多,陶瓷器物上的图案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都是啥?
釉上彩,需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烧制而成,烧制温度只需摄氏600到900°。成品彩料品种多,色调丰富,纹样稍凸出,但画面光亮度较差,长久使用后易磨损变色。
釉下彩,需要用色料在已成型的晾干的素胚上(半成品)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透明白色釉或者其他前面釉,再入窑经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
釉中彩,使用一种高温快烧陶瓷颜料,装饰方法和釉上彩相似,即在烧成的白胎上进行彩绘,彩烧温度为1060-1025°,彩烧时间为90-100分钟。在高温快烧的条件下,制品釉面软化熔融,使这种新颜料的颗粒渗入釉内,当冷却后釉面封闭,花色便沉浸在釉中使外观变得滋润细腻,颇有釉下彩的效果。其色彩玉润柔和,耐机械磨损性能和抗腐蚀性强,同时彻底解决了陶瓷器“铅毒”的危害。
陶瓷刻划花装饰是什么?
陶瓷刻划花装饰是指在已干或半干的陶瓷坯体表面上,用竹制或铁制工具来刻划出各种深浅、面积不同的纹饰,包含了剔花、刻花、划花、镂空、篦划纹、篦点纹等各种不同的工艺技法。
图为五代瓯窑刻花莲花小罐
瓯窑有什么特点?
首先,在器物造型方面,总体呈现出不拘一格,灵活多样,追求自然形态的仿生性,既有鲜明的地域海洋文化特色,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其次,在装饰手法方面,具有独特印纹、修胎、刻划花及刻划花褐彩装饰手法。
第三,在装饰内容方面与海洋及海产品密切相关,多生活化、崇尚科举、世俗平民化的祈求平安吉祥类纹饰,南朝之后大量出现佛、道、仙等宗教类内容,后来还有大量充满异域风格造型及纹饰的器物出现,重商实用及宣传意识得到了直接体现。
第四,瓯窑在器物胎土化学成分的组成方面与上虞越窑等地相比,氧化铝(Al2O3)的含量略高,氧化铁(Fe2O3)和氧化钛(TiO2)的含量略低。就外观而言,瓯窑以浅灰白色胎土为主。
第五,瓯窑器物釉色的主色调方面,六朝以前多是以淡青色、淡青偏白为主的缥色,釉面薄而透明,呈玻璃质状。
第六,在陶瓷釉色的褐彩装饰方面。瓯窑褐彩不仅产生时间早,纹样丰富,而且自成系列,延续时间之长,艺术生命力之强,在民间瓷窑中十分罕见。
上釉都有哪些方法?
制瓷上釉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蘸釉,即把所造器皿放入缸中荡匀其汁。这种工艺下的釉较厚,所以钧窑、哥窑瓷器上的釉往往有如堆脂。
另一种方法是吹釉,即用一吹筒将釉吹匀在胎上。这种工艺下的釉较薄,所以旧瓷中有玻璃釉等名目,其釉之薄的甚至如同卵膜。
瓯窑是怎么烧造的?
从东汉开始直到元代停烧,瓯窑普遍采用“龙窑”来装烧瓷器。
龙窑是中国古老的陶瓷窑之一,创始于东汉时期。龙窑依山而筑,像一条自下而上的卧龙,由此得名,锻烧时烟火相望,相当壮观雄伟。
龙窑最底端为火膛,顶端开排烟孔,中段是烧造的窑室,顶端每隔数米设置投柴孔,保持火焰快速均匀。
早中期龙窑用粘土砖砌筑,后期龙窑用匣钵砌墙体,拱顶则用砖砌筑。
瓷器的装烧方法有多种,有的放在匣钵里烧,有的直接裸烧;有的一个匣钵里装一件,有的多件叠烧;有的正立烧,有的覆倒烧。一般来说,在瓷器烧造的早期以单件正立烧为主,唐宋以后,为了提高产量就以多件覆倒叠烧为主了。
窑址里的小匣子有什么用?
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即称匣钵,亦称匣子。
为什么要开设这一课程?
瓯窑是温州的本土瓷窑,作为我国最早有文献可考的历史名窑,在早期陶瓷发展史上有重要历史地位。
然而,随着龙泉青瓷等窑口的兴盛,瓯窑自南宋之后式微衰落,元代后断烧,使 “瓯”文化缺失了重要一环。复兴瓯窑,不仅是温州本土陶瓷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传承发展“瓯”文化的重要使命。
接下来第二期课程
大概什么时候开始?
第二期课程相关信息还在策划设计中,请关注“温州博物馆”官方网站与官方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消息。
关于瓯窑学院
瓯窑学院是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市瓯窑学会携手合作,以瓯窑文化为切入点,共同合力推进瓯文化的收藏保护、学术研究与传承发展之路,所创办的隶属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学院总面积2000多平米,下设瓯窑古陶瓷博物馆(筹)、临展馆、瓯窑教室、瓯窑古陶瓷标本库、瓯窑学术交流中心、瓯窑大师陈景炜工作室、瓯窑创意创业中心、瓯窑制作中心(东瓯手作坊)、瓯窑烧制(研发)中心;是全国唯一集瓯窑收藏保护、学术研究、传承发展、创业创新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创类学院。
手工实验课堂
温州博物馆手工实验课堂2017年夏正式开启,是温博对外常设的一个专业品牌,已陆续推出石碑拓制、活字印刷、夹缬、蜡染、蓝印花、古籍装订、篆刻、转轮制陶瓷等手工课,将这些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实用性和艺术美感兼备的传统手工艺逐渐介绍给公众。课堂形式分为授课和讨论、动手和创作两个环节,由授课教师介绍手工艺的历史源流、经典作品赏析以及该项工艺在当下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由学员亲自参与制作和实践。
课程不仅面向青少年儿童,也面向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的成年人,根据不同年龄人群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授课模式。每月开3~4次课程。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的观众可以持续关注温州博物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活动信息。欢迎大家走进温博的手工实验课堂,感受传统手工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