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感受瓯海千年历史 分享你我的博物馆情怀

时间:2018-10-25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_副本.jpg

“文化之旅”是温州博物馆志愿服务队每年团队建设的传统项目。目的是实地考察了解温州的历史遗迹,开拓志愿者的文化视野,开展志愿者交流,促进团队熟悉融合。1021日,今年的温博志愿者文化之旅,前往有深厚瓯越文化历史积淀的瓯海区,探访“千年纸山”,探寻古法造纸的秘密,参观有诸多文物重器的瓯海博物馆,并开展了团队成员交流互动。

瓯海区泽雅镇的唐宅村,世世代代延续着手工造纸的手艺,至今保留着最为原始、最为古老的手工造纸术。进入唐宅村后,道路两旁可见连片的捞纸房和腌塘。据统计,唐宅村现仍有水碓5所,纸烘1座,捞纸房80多座,腌塘100多个。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1_副本.jpg

腌塘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2_副本.jpg

捞纸池

    唐宅村竹林茂盛、植被优良、梯田层叠、溪流穿梭,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依山而建的水碓房、捞纸房等造纸作坊群与古民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组独特的家庭手工造纸作坊群。不仅体现了传统工艺的完整性,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纸山文化”的独特性。早在2010年,“泽雅造纸”便已被国家文物局批准列入国家“指南针”计划项目。

第一站

第一站,志愿者们走进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了解中国古老的造纸术的发明和温州造纸的历史。

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于201010月开馆。展示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包括早期的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材料的演变、温州造纸、泽雅传统造纸和“指南针”计划等内容,通过文字资料、图片和造纸工具实物及各种衍生品的展示,配以视频、声音、流程演示等多种媒体形式对纸文化的传播、泽雅造纸的工艺流程、纸的应用延伸等详细地进行阐述。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3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4_副本.jpg

与展示馆一墙之隔,便是露天的造纸作坊。一个个2米见方的浸染池,浸泡着原料,一座座整齐排列的小房子里就是捞纸池。手工造纸工序繁多,需要经过竹、料、刷、浆、纸等五个环节,主要生产流程包括“斫竹”“做料”“腌刷”“爊刷”“洗刷”“捣刷”“踏刷”“淋刷”“烹槽”“捞纸”“压纸”“分纸”“晒纸”等步骤。这些工序均需要专人用专门的工具进行手工操作,其中一些工艺流程甚至比《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更为原始。

志愿者们在村民的指导下,一个个抡起袖子体验了一把捞纸。看似简单的动作,动起手来却有些吃力。想捞起一张平整均匀的纸张,并且将其从纸簾上完整取下来,其实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大家感叹着:“这吃饭的本事,不好学!”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5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6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7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8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9_副本.jpg

第二站

本次文化之旅探寻的第二站是建于明朝初年的“四连碓”造纸作坊群。手工造纸工序中以水碓捣刷工序最为繁重,水碓是制造竹纸的首要工具。“碓”是利用水车的动力举起大石头来捣碎东西的东西,泽雅人用它捣竹子做纸。泽雅的这片造纸作坊群,水渠长约230米,顺流分4级水碓,可反复利用水力资源,故名“四连碓”。

2001年,“四连碓”造纸作坊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唯一承载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志愿者们感叹着古人巧妙的智慧,感受着古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第三站

下午,志愿者们来到瓯海博物馆。

瓯海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201512月完成陈列布展并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有馆藏文物2500余件,其中一级品5件,二级品14件,三级品74()。博物馆展馆一楼为序厅和临时展厅;二楼为“瓯海潮”基本陈列;三楼为博物馆数字展厅及第二课堂活动区。它是瓯海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瓯海市民文化学习、文化休闲的主要场所,同时作为向外部社会宣传瓯海的重要窗口。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10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11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12_副本.jpg

在瓯海博物馆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展出“一铙一鼎一簋”,还有一把青铜短剑。它们均出自瓯海仙岩穗丰村的西周土墩墓。该墓一共出土了83()青铜器和玉石器,其中青铜器有61()。而这件青铜铙便是瓯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几件器物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志愿者们的目光。因为,在温州博物馆历史馆的开头就介绍了穗丰西周土墩墓,展板上的介绍不如眼前的实物更为打动人心。

鼎、簋、铙等在西周的墓葬里是最重要的祭器和礼器。穗丰村西周土墩墓大批青铜礼乐器与兵器的发现,不但填补了浙江土墩墓不出青铜器的空白,而且对于研究浙江越族土墩墓的埋葬制度与埋葬习俗、研究越地青铜器的地方特点和组合关系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13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14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15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16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17_副本.jpg

跟着讲解员的脚步,志愿者们一边参观、一边交流,对瓯海区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参观结束后,志愿者们在文化驿站开展了一次分享会。分享会上,大家互相分享自己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和收获,交流自己的感想,以及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一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这样的交流为在场的志愿者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怎样的讲解方式更适合观众?怎样的互动更有效果?怎样将博物馆的对外服务工作做得更好?大家纷纷表示,将会继续努力,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博物馆参观体验。

交流会留影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18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19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20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8102510141621_副本.jpg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