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20
城市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区域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一座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温州博物馆,今年60岁了。栉风沐雨一甲子,从当年蜗居江心屿的蕞尔小馆,成长为全国地市级博物馆的佼佼者,温州博物馆风雨兼程一路行来,始终坚持彰显东瓯文化,展示温州风貌,弘扬温州精神。适逢馆庆,温州博物馆自本月8日起至2019年2月20日推出“岁月华章——温州博物馆60周年特展”,向人们讲述温州历史的同时,也展现了温州文博人的奋斗足迹和建馆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60年文博事业砥砺前行,方有今日的岁月华章。值此温博诞辰60周年之际,让我们怀以敬意回望历史,抱以豪情展望未来——
▲2018年12月17日《温州日报》第五版
建设之路
见证温州文博发展
温州博物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藏品由少到多的发展历程,正是温州文博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时光回溯1950年10月,温州市第四次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召开,决定筹建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天五、张一纯、方介堪、吕灵士、董朴垞、孙孟晋、夏鼐、梅冷生等十五位跨越新旧时代的饱学之士承担起延续温州文脉的重任。次年,以刘景晨为主任委员,梅冷生、方介堪为副主任委员的全国地方最早的文管会正式成立,从此,东瓯大地有了专门的文物管理和保护机构。
1951年成立的温州文管会
在这批对故乡满怀深情的先贤的带领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温州的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市郊双屿山、永嘉罗浮、乐清白鹭屿、瑞安陶山等地,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发现,以实物证明远在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此生活劳作;在对多个大型水利工程及基建项目的展开考察中,先后发掘了龙泉大窑、乐清大荆后山窑等多个古代窑址,同时在桐溪、丽岙、瓯北等地发现多处古墓葬、古遗址,出土了大量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实物,为研究当时温州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接收龙泉金沙塔、妙果寺千佛塔、仙岩慧光塔等文物,尤其在1965年,温博工作人员承担起清理岌岌可危的温州南郊北宋白象塔的重任,大量北宋精美文物出土,品质之高,堪称浙南地区代表性的古代文物;此外,多处缥瓷遗址的发现,使瓯窑的地位得以确立,也为我国陶瓷史研究填补了空白……
掩埋地下的大批文物得见阳光,为陈列、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从而拓宽深挖温州的人文历史。与此同时,在文管会这批文化名宿的倡议下,原江心屿兴庆寺于1958年辟为温州博物馆,方介堪任首任馆长。浙江省第一家地市级博物馆由此诞生。当初的馆舍仅有1800平方米,然而室陋而德馨,数十年来,众温博同仁苦心经营,一路卓有成就。但随着馆藏文物数量的增多,藏品与馆舍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1958年成立位于江心屿的温州博物馆
2004年1月,市政府投资1.6亿元兴建的温州博物馆,作为温州市十大标志建筑之一正式对外开放。新馆以蔚为大观之姿矗立世纪广场西侧,总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2000平方米,内设有历史馆、书画馆、陶瓷馆、自然馆、工艺馆、临展馆以及王维新铜版画陈列室,是集历史展览、文博交流、文化普及于一体的综合博物馆,也是当时全省最具规模的地级博物馆。温博新馆不仅在建筑空间设计上引领潮流,而且用丰富的文物藏品资源诠释了新时期文物陈列的新理念,在硬件与软件上都成为全国地级博物馆的成功范例。
世纪广场上的温州博物馆
依托功能齐备的新馆,温博各项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地更加有条不紊。2013至2016年,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展,温州的普查工作在市文物局带领下,由温州博物馆主导。此次普查由于时间紧迫且工作量巨大,难度极高。面对普查范围广、对象总量大、保存情况复杂等重重困难,温博全体工作人员全力配合,倾力出动,日夜无休,对全市范围内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走访和测量记录,对每一件文物的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等14项基本指标项做出细致完整的登记,建立了“文物身份证”档案体系和管理体系,全面掌握了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数量及其分布情况。由于工作成效显著,温州获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称号。
多年来,温州博物馆一以贯之履行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传承文明的职责。历代温博人薪火相传,恪尽职守充当着文化遗产守护者、管理者,为保护和传承瓯越文明作出无声而伟大的贡献。同时,温州博物馆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完善,提升服务品质与内容,先后荣获“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国家一级博物馆”等诸多荣誉,成为温州人文历史的重要窗口。
文物捐赠
众手构筑宏富馆藏
将一己私藏捐赠社会,这在温州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温州博物馆现有藏品中有不少来自各界人士的无偿捐赠,甚至包括国家一级文物。
第一个向博物馆捐赠的是瑞安晚清名士孙衣言、孙诒让的后人孙孟晋先生。早在建国初期,他便率先将一批家藏珍贵的文物捐献给文物部门,开启了温州私家庋藏向国家收藏机构捐赠文物的先河。1956年,温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也向家乡捐献自汉至近代百余枚古钱币。流风所及,林镜平、章左平、朱镜宙、马公愚等众贤达纷纷献藏,奠定了温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基础。温州博物馆新馆敞开大门后,迎来了又一波捐赠热潮——
2005年,王维新教授来了。这位温籍著名画家带来了百余件铜版画,其中包括他自己的力作和个人收藏的欧洲艺术品,填补了温州在这方面的空白。为珍藏这批杰作,温州博物馆筹资60万开辟永久展厅;
同年,王国桢先生来了。97岁高龄的老人出自温州望族英桥王家,少小离家却始终惦念故乡,经慎重考虑,老人先后4次捐赠名家书画400余件,只希望这批文物能被保存好、利用好;
2006年,王荣年先生的子女来了。他们带来了父亲的信札和手稿200余件,以期这笔宝贵财富能在温州博物馆发挥最大价值。温州博物馆为此整理出版了《王荣年墨迹·书信》《王荣年墨迹·集联》两本图册;
2013年,马亦钊、马大望、马大勉等马氏后人来了。他们捐赠马孟容、马公愚等马家历代书画名家作品及收藏品共2000多件,此番慷慨义举延续了其家族献力文博事业的优良传统;
2018年,“兰后”鲁藻后人来了。他们向温州博物馆捐赠鲁藻作品及其他文物共69件,此次大型捐赠及为此举办的展览为当下的“墨香温州”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51年至2018年,约600多个人或单位向博物馆捐赠各类文物数千余件,众手拱起了今日温博的宏富馆藏。这种不计得失的无私精神,将随同贡献给社会的文化遗产一起载入史册,为后世所铭记。
当下,温州博物馆藏有文物共4.1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93件,二三级文物1312件,分为石器、陶瓷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彩塑等数十个门类。重要文物如东晋青釉点彩鸡首壶、东晋朱曼妻薛氏买地券、唐乾宁四年《太上洞玄灵宝度人上品妙经》写本、五代宝奁经漆塔、五代《宝箧印陀罗尼经》雕版刻本、北宋瓯窑蕨草纹执壶等等,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如此多的藏品,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是温州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和见证,2003年中央电视台的《走遍中国——温州篇》把镜头瞄上了温州博物馆,7集专题片在这里足足拍了3集。
展览交流
搭建沟通文化桥梁
城市的历史无法重演,公众却可以通过博物馆的收藏与展示追根溯源。荟萃瓯越文化精华的温州博物馆以文物为特殊语言,以展览为重要手段,践行着城市文化传播者的使命。
基本陈列“温州人——一个生存与开拓的故事”将温州五千年的历史人文用珍贵文物、人物故事、场景再现等方式浓缩展现,既展示了温州的沧桑变化和文化精华,又深入诠释了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内在,2004年获第六届全国博物馆陈列十大精品评选最佳内容设计奖。2016年,温州博物馆完成对历史厅的创新改造,最新的考古发掘和文物研究成果,最前沿的科技展示手段,接地气的叙事方式,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在新时代讲好温州故事和中国故事。
2016年历史厅改陈之后的展标
和着时代的节拍,温州博物馆不断自主策划及与外馆联合推出精品文物、工艺美术、青少年主题、时代主旋律主题等特色展览。“锦绣中华——全国刺绣精品大展”“海之精灵——贝螺的大千世界”等原创展览先后获得浙江省陈列展览精品奖。2016年,博物馆适时策划推出大型展览“永远的匠心:朱子常及传人黄杨木雕精品展”,唱响工匠精神时代主旋律。今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温州博物馆策划推出“光辉历程——中国梦·红色足迹”大型主题展览,全面展示90多年来温州走过的红色光辉历程,为奋力谱写浙江新方位下温州发展的辉煌篇章提供精神动力。
与此同时,博物馆积极引进高品味高档次文物大展,让不同文化跨越千里来到温州。如引进“哈尼风韵——云南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展”“天山往事——古代新疆丝路文明展”“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展”等等,开阔了温州市民视野,提升公众的文化品味。近十年以来,每年平均举办临时展览12场以上,年均接待近70万人次,开阔了市民的眼界,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除了在本地办展,温州博物馆还积极“走出去”,通过展览与外地进行文化交流。近年,温州博物馆陆续输出“怀袖清流——温州博物馆藏扇面展”“锦绣中华——全国刺绣精品展”“动画中国风——经典动画与传统文化展”“大笔高名——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书法展”等展览赴全省乃至全国巡展,扩大瓯越文化在外影响。
自2016年起,温州博物馆进一步开拓思路与民办博物馆、民间收藏家联合策划办展,陆续推出了“时光的艺术——温州民间收藏钟表精粹展”“润物‘锡’无声——传统锡器匠艺文化展”“器道有约——胡嗣雄的瓯窑收藏与美学现象”“镂金叠翠——黄贤军收藏视野下的温州古代金银饰品展”等等。这些展览分别在宁波、绍兴、萧山、江山、永康、海宁、嘉兴、安吉以及温州各县(市、区)各大博物馆进行巡展,深受各大博物馆欢迎。为发掘和展示温州民间收藏力量,温州博物馆还组织成立温州博物馆之友协会,继2013年举办“首届温州民间藏品展”起,每年举办一届温州博物馆之友藏品展和一些特色展览,这些展览在彰显民间收藏实力的同时,证明了温州民间力量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也体现了国有文化单位与民间收藏协作的良好趋势。多年来,温州博物馆充分利用温州社会资本充裕、民间投资文化热情高的有利条件,加大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帮扶力度。自2010年起,先后与龙湾白水民俗博物馆、衍园美术馆、瓯海树贤艺术馆、温州石刻艺术馆等六家非国有博物馆签订了帮扶协议,充分利用国有综合性博物馆的资源技术等优势,广泛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成为省内地级博物馆共赢共享、文化惠民的新创举。
改革创新
薪火传承再续新篇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立馆之本,60年来温州博物馆从未间断过研究工作。1961年区(市)文管会编印《藏石考》,迈出温州文物整理研究的步伐,为后来的《温州历代碑刻集》《温州历代碑刻二集》以及文物整理、出版、研究开启先声;由温州市文管会开始编印的《温州文物》成为温州文物工作者的学习、研究、信息交流的园地;胡珠生著《温州近代史》与《温州古代史》(将出版)构建了完整的地方历史文化记忆……历年来,温州博物馆积极发掘馆藏资源,编撰文物图录、学术专著数十种,为中国文化传承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温州博物馆致力于开展学术讲座,以及馆藏文物研究、学术交流活动,盘活文物资源,增进馆际、博物馆与社会之间、博物馆与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扩大和提升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博而承教,物以载德。新时代的温州博物馆紧跟时代步伐,转换思路,积极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承与文化服务的职能。近年来,温州博物馆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差异化研发策划出多项寓教于乐、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社教活动,让温州博物馆不仅是乡土知识教育的基地,也成为市民的文化休闲中心。
自2014年起,温州博物馆就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和教育资源,在国学传承和弘扬方面进行尝试探索。每年8月,在博物馆大厅内,近百名少儿身着统一汉服,由德高望重的学者主持和主礼,庄重地举行了正衣冠、拜圣贤、学执笔、颂经典等等古礼议程。重启传统国学启蒙开笔礼,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和学习国学精粹中的道德价值,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迄今已举办四届,年年报名名额爆满。今年,温州博物馆还结合开笔礼推出首届养正国学夏令营,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以礼仪习养、国学经典诵习、碑帖拓印、活字印刷、国粹武术、古琴音律、传统技艺、传统服饰等十八门课,对处在语言、思维、习惯养成最佳时期的少年儿童,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受广大市民热捧与各界好评。
多年来,温州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文博资源,打破静态、固化的社教藩篱,主动结盟社会机构,将弘扬传统文化和公众教育需求相结合,邀请亲子家庭、青少年团体、文艺青年、文化历史及收藏爱好者参与到“趣玩温博”“手工实验课堂”“文化驿站”等品牌社教和活动项目中,让博物馆不仅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是文化知识群体的活跃地,也是老百姓的文化休闲中心。同时加强与学校、社区共建,文化服务送基层,激发不同观众群体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培养观众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作为参与博物馆教育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社会力量,温州博物馆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由全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年龄人员组成的以博物馆为阵地的文化服务队伍,自2008年成立以来,十年间已为数十万观众提供志愿服务,参与数千场讲解,累计志愿服务时长两万多小时,成为温州文化传播窗口一道靓丽的风景。
如今的温州博物馆也已大步迈入网络时代。通过建设数字博物馆,让市民足不出户也能到温博观展;开通官方微博,联合媒体,不仅做好展览信息前期宣传,更要讲好讲深文物自身及背后的故事;通过数字化建设,让前来观展的观众只需“扫一扫”便能聆听眼前文物的解说。此外,博物馆还积极拓展文创产品,让文物走进网络时代,走进人们的生活。
在温州大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当下,温博60年特展开幕当日,温州博物馆理事会宣布成立,标志着我市国有博物馆法人治理改革迈出重要一步,也是我市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下社会力量办文化”,助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重要载体,将有力推动我市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继续领跑全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经过一甲子的发展,温州博物馆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各项职能的内涵已变得更加宽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座承载着瓯越人文宝藏的巨轮,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继往开来,开辟新时代的征程,为泱泱东瓯文化的薪火传承再续新篇。
上一篇: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