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从温博文化驿站集体“穿越”回大明

时间:2019-05-02

427日,来到温州博物馆文化驿站的人们仿佛进入到了另一个时空。一进门,观众们就能看到打扮得与众不同的工作人员原来,当天的文化驿站正在举办一场主题为“晚明风雅”的分享会,为了营造晚明的氛围,工作人员穿上了晚明的服饰,梳上了晚明的发型。

微信图片_20190502080031_副本.jpg

如此精致的还原造型还要归功于此次活动的分享人——吴传捷。吴传捷是一位历史服饰爱好者,他和他的团队长期致力于从典籍史料、书画等文物以及学者考证中搜寻实证,来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他从晚明的住宅和园林风格,日常的服装发式和配饰,文人唱酬交游,家居雅赏布置等方面与大家分享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了他们团队多年探索复原晚明场景的方法。由他们拍摄制作还未公开发布的《三山旧梦》晚明故事在现场播放,瞬间带大家进入当时的历史空间。

他还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一个小福利——通过击鼓传花选中几位幸运观众,现场进行一次全套晚明服饰穿搭体验。

近年来,传统服装的爱好者日趋增多,当天活动现场,有不少观众自行穿着了明制服饰来参加活动。当日的温博文化驿站仿佛打开了一扇时空穿越的窗口,带领观众们一起,进行了一次短暂的晚明旅行。

着汉服出席的观众们

穿着汉服逛温博

服饰

明代中后期流行服饰,不论男女较为宽大,当时的人们追求的服饰审美是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宽大的衣袖自然堆积出的褶子自有一股风流,晚明甚至出现袖长及地的衣衫。最流行的男性服装为道袍,女性则是长衫搭配马面。这仅为最外一层,明制服饰一般最少为三层:内衣、衬衣、外衣,整体的内外搭配使得明制服饰拥有一股优雅的气质。晚明流行穿素色衣裙,而饰物却是鲜艳华丽,是整个形象的点睛之笔,比如晚明时期男女都流行穿红鞋、摇金扇。

道袍,多见于明代16世纪中期以后的墓葬、绘画、小说、笔记等资料,是明代天子以至士人日常生活中最流行的闲居服饰。到明朝末期,庶人也有穿着。加以柿蒂或应时纹样的道袍则为时令节日及寿诞、筵宴等各类场合时穿着的吉服。其形制为交领通裁,收口阔袖或大袖,两腋开衩,内有二摆。既因开衩而潇洒,又因内摆而能蔽体。道袍在穿着时,依据时节天气,天寒时还需穿着打底袄衫,下穿袴,材料多用缎、稠、布;酷暑时节则从简,并大多选以纱、罗、苎等材料为之。头饰方面,髻发,网巾罩之,再搭配飘飘巾、儒巾或方巾等首服。足踩云履(猪头鞋)或者长靴。亦可在腰间饰以绦带、带钩。

竖领长衫是晚明以后十分流行的款式,与前中期不同,晚明后的士庶女子之间开始盛行大袖长衣。

明代流行的金扇子,其装饰独特,款式繁多。

微信图片_2019050208003122_副本.jpg

家具摆设

明代的文人士大夫经常参与家居陈设的设计,结合实际需求,形成了明代精、巧、简、雅家居陈设特点。明代的家具布置、成列摆放无一不遵循着这个规律,晚明时期精、巧、简、雅的家居审美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每件器物都“合适”的置放在室内,整个室内空间显得清新适雅,落落大方、恰到好处。陈设之中最具特色的为清供与炉瓶三事,两者经常一起出现,一同摆放于案几之上。

清供中有花供和果供。花供在明代成形有几个原因:园林,花艺载培,士文化和文玩消费。中国传统的花供,来自于佛供养的一部分,在佛教中手持鲜花是能得到福报的意思,比如现在泰国寺庙中还是以花供佛。而清供中的花供,对花的种类并无限定。果供,就是用器物装点果类放在盆子里,比较常见的是佛手。

炉瓶三事是指焚香所需要的香具包括香炉、香盒、炉灰、香炭墼、隔火砂片、灵灰、匙箸等等,在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焚香器具形成了特定的组合方式,被称为「炉瓶三事」,最基础的组合为香炉、香盒、小瓶(或称箸瓶、铲瓶)。

聚会旅游

晚明旅游之风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的畅通和人们思想的转变,让晚明的人们热衷于旅游,郊野、园林、江河湖泊、名胜古迹……这些都是当时可选择的旅游地点。而当时人们出游会约上三五好友自备酒水吃食、娱乐用具,有钱者还会雇佣歌女舞女随行出游,一路上声乐不断。

在明代,当时的人们追求自然,以自然为雅,即使在园林中也会模仿在野外席地而坐,或者坐在巨石之上。在一些版画或绘画中都可以找到对应表现的人在花园里野餐的情景。当时的人们会在中间放一个攒盒,这是人们宴乐时很喜欢用的餐具,然后大家围坐喝酒。

 

微信图片_2019050208003127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9050208003128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9050208003129_副本.jpg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