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27
几千年的岁月,给温州大地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遗产,仅在温州博物馆中,就藏着不少“宝贝”。温州博物馆推出“温博宝藏”栏目,每期挑选珍品馆藏,跟你说说它们的故事……
在温州博物馆的历史厅内展出着一件三国瓯窑堆塑谷仓罐,其因造型奇特而成为许多参观者的好奇所在。它从哪里出土?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上面堆塑的人物为何貌似胡人?……本期“温博宝藏”为您揭秘。
研究三国时期温州社会情况,它是一件重要的瓷器
这件三国瓯窑堆塑谷仓罐是1972年从当时瓯海藤桥镇石埠村一处墓葬出土的。
堆塑罐,又名谷仓罐、魂瓶、丧葬罐等,由东汉时期的五管瓶(或者五联罐)演化而来,主要流行于三国、西晋,东晋极少。它形状如坛,是一种专为随葬而烧制的高级明器(也称“冥器”),一般会在罐的上部用堆贴与捏塑相结合的手法,堆塑人物、鸟雀、走兽、亭阙和佛像等形象,其目的在于“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
这件三国瓯窑堆塑谷仓罐就很典型,它罐高28厘米,腹径23.6厘米,底径16厘米,上部堆塑5个小罐,中间的1个小罐较大,盘形口,下与罐腹相通,四周的4个小罐呈漏斗形,下端与罐腹不能相通。罐身上堆塑有14个人物,以及狗、乌龟、小鸟等飞禽走兽。这14个人物均头戴高帽,高鼻深目,且姿态各异,有的呈站姿,有的呈坐姿,有的在吹笙,有的在击鼓……貌似胡人。
除此之外,在罐的腹部间隔分布有四个小洞,每个洞口各塑贴一条头朝洞口的泥鳅状软体动物。罐上的这些泥鳅状软体动物,有人认为可能是东南沿海地区海边滩涂常见的弹涂鱼(又名“跳跳鱼”)。
虽然该罐的烧成温度不高,胎体还比较松脆,但是因为它堆塑丰富,来源明确,是研究三国时期温州社会经济、丧葬习俗和制瓷艺术成就的一件重要瓷器。
由罐身胡人形象推测,三国时期外国人已来到温州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部。汉代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温州经历了由东瓯独立王国到融入汉朝中央王朝的过程,随后在东汉、三国孙吴政权的开发治理下,在两晋北方战乱移民迁入、人口增加、农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行政建制逐渐增多升级,最终发展成为浙南重要的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瓯窑制瓷业主要在越窑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熟,并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瓯窑青瓷堆塑罐以三国时期器物最为精美。
根据这些瓯窑青瓷堆塑罐上有较多的胡人形象推断,外国人可能在三国时期就已来到温州。这些胡人形象在越窑青瓷堆塑罐上出现得更加频繁。有专家认为,相关的出土资料和研究结果表明,早在纪元前后,西域胡人就频繁入驻汉地,入驻的热区并不是礼制森严的中原,而是民风浮薄的东南沿海地区,西域胡人的涌入,有意无意地将异地文化传入这些地区。也正是因此,瓯窑青瓷堆塑罐也是研究温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实物,也包括这件三国瓯窑堆塑谷仓罐。
另外,受灵魂不灭观念和道家思想影响,汉朝政府推行举孝廉制度,十分重视忠孝思想宣传,因此厚葬成为丧葬习俗中最显著的特色,尤其是高寿长辈逝世,子孙尤其要大办丧事,称之为“白喜事”。汉末三国时期,这种厚葬风俗仍然得以延续,对瓷器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鹿城、永嘉、瑞安、平阳、乐清等地的纪年墓中都出土过大量瓯窑青瓷,其中包括有五管瓶、堆塑罐等陪葬用明器,都是这些地方经济相对发达、制瓷技术较高的综合反映。
上一篇:西汉虎钮青铜錞于的故事
下一篇:雁荡诗词品赏主题沙龙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