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执壶

时间:2020-05-07

本期“精品导赏”讲解员李戎为大家讲述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执壶的故事。

这件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执壶,出土于温州地区的唐代墓葬。执壶腹部采用模印贴花工艺,装饰有翘檐方形宝塔和舞动的胡人,加饰大块褐彩。

微信图片_20200507085049_副本.jpg

长沙窑指唐代长沙铜官窑烧造的产品,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

长沙窑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即今阿拉伯国家地区)、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影响而逐渐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釉下彩陶瓷工艺。其装饰技法主要有釉下彩、模印贴花、刻划花、印花和镂空等,其中以釉下彩最具特色,并且首创高温铜红釉装饰。打破了以往“南青北白”的格局,开辟了我国瓷器装饰艺术的新时代,与越窑、邢窑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一书中曾谈到:“长沙窑代表了唐代从注重瓷器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新方向,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

微信图片_20200507085050_副本.jpg

印尼“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彩绘碗

由于长沙窑极力在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方面迎合销往国的爱好和需求,产品远销日本、朝鲜、印尼、西亚、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当时的外销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长沙窑瓷器纹饰中常见椰枣纹、莲花纹、狮子等动物纹。椰枣树是西亚地区最常见的树种,也是西亚人民心中的圣物;莲花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符号,它被赋予清静祥瑞、驱浊、避邪的含义,并象征着崇高圣洁和美好清廉,在印度佛教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狮子不仅在古代埃及、希腊雕刻中常见,还是佛教护法中的神兽。从中可见长沙窑对西亚民众审美趣味的迎合。

微信图片_202005070850501_副本.jpg

长沙窑青釉褐彩模印贴花壶

微信图片_202005070850502_副本.jpg

长沙窑中的“莲花纹”

微信图片_202005070850503_副本.jpg

伊斯兰陶瓷(左) 长沙窑陶瓷(右)

海运未通之前,中国瓷器的外销主要靠陆路,即沿“丝绸之路”由西安出发,经新疆、中亚细亚至波斯等地。由于陆路运输瓷器困难,损失大,所以,初期的出口数量小。随着唐代海上交通的开发,以及航海技术的提高,为瓷器的大量出口创造了条件。晚唐以后,中国瓷器多数是从广州出口,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等地至印度、斯里兰卡、再西至阿拉伯,或从明州(宁波)东至新罗(朝鲜)和日本。这两条海运航线沿线各国和地区均出土了大量中国唐代瓷器。长沙窑处于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远离海岸线,所以必须将其产品运往港口才能达到外销的目的。因此,沿海城市出土的长沙窑瓷器众多,以扬州、明州等港口城市为甚。虽然温州与长沙在地理位置上相隔甚远,但是这件长沙窑瓷器在温州的出土,为两个城市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立联系提供了线索。

微信图片_202005070850504_副本.jpg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这令人不禁想到温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北宋瓯窑青釉褐彩蕨草纹执壶。它同样具有古波斯银器的造型特征和装饰风格。据推测,是由中亚等国的商人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当时的温州定制的。

此外,长沙铜官窑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雕塑、诗词歌赋、谚语及产品广告等融入陶瓷装饰艺术中,是中国瓷器装饰艺术上的创举。

微信图片_202005070850505_副本.jpg

青釉褐绿彩题记碗

上书“湖南道草市石诸孟子有名樊家记”现藏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