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活动报名丨榫卯,一种惊艳千年的传统中国美

时间:2020-09-10

时间:2020912日上午9:30-11:00

地点:温州博物馆二楼文化驿站

报名人数:40

报名方式:请关注“温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榫卯技术大致形成于人类新石器时期,是全球范围内古代先民共同的智慧创造。距今5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大量的木构建筑榫卯,而同时期的域外地区也均有类似的榫卯出土发现。

微信图片_20200910102757_副本.jpg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榫卯复原图

微信图片_202009101027571_副本.jpg

德国新石器时期木构水井示意图(引自刘妍文)

在中国古代延续近万年的木构营造历史中,榫卯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榫卯不仅作为一种连接技术反映工匠们精意覃思,而且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传统营造思维与木构文化特质。大到宫殿寺观、亭台楼阁的营造,小到桌案几凳的制作,传统木作中无不应用着榫卯,其也随着木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化与完善。

微信图片_202009101027572_副本.jpg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857年)的明间铺作

微信图片_202009101027573_副本.jpg

宋《营造法式》(宋,1103年)中记载的榫卯样式

微信图片_202009101027574_副本.jpg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1056年)被誉为“中国古建筑斗栱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09101027575_副本.jpg

战国时期楚国包山大冢出土的折叠式行军床

微信图片_202009101027576_副本.jpg

(唐)周昉《宫乐图》中的家具

微信图片_202009101027577_副本.jpg

(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家具

本期沙龙,温州博物馆特别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刘杰教授,讲述榫卯这一传统而又古老的技术的前世今生。

主讲人介绍刘杰

微信图片_202009101027578_副本.jpg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木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圆明园学会园林古建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木竹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美国哈佛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等访问学者,美国里海大学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中国传统建筑及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研究及相关设计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科研/教学项目5项,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累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余篇;完成《中国木拱廊桥建筑艺术》、《江南木构》、中华书局乡土系列《乡土福安》《乡土庆元》《乡土寿宁》《乡土屏南》等学术专著10余部。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荣获教育部、上海市等多项省部级奖项。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