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一部优秀的地方通史——胡珠生《温州古代史》简评

时间:2021-01-28

20年来,温州博物馆编辑出版书籍总计30多种。“温博书简”栏目将以书为媒介,与公众分享温州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出版书籍的内容梳理、专家书评、读者感想、学者探讨等形式,每期分享一本书。也欢迎您来稿,与大家一起分享。

本期推介书籍:《温州古代史》

作者简介

胡珠生(1927--2014),原温州博物馆退休干部、中国会党史研究会顾问、温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温州历史学会顾问、《温州文献丛书》主编,著有《清代洪门史》(国家七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获浙江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温州近代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辑有《陈虬集》(《温州文史资料》第八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目前增订本《陈虬集》列入《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华书局出版),《宋恕集》(上下册,列入《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华书局1993年版,增订本《宋恕集》列入中华书局出版计划),《孙锵鸣集》(上下册,《温州文献丛书》第一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东瓯三先生集补编》(《温州文献丛书》第二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校注《弘治温州府志》(《温州文献丛书》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点校《(陈怀)清史两种》(《温州文献丛书》第四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多篇论文发表于《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论文集《胡珠生集》(收录论文65篇,黄山书社2008年版)。

书籍简介

本书绪论、参考书目各一章,正文共计九章:先秦时期的温州、建郡以前的温州、东晋南朝时期的温州、隋唐五代时期的温州、北宋时期的温州、南宋时期的温州、元朝时期的温州、明朝时期的温州、清朝时期的温州。每一章的撰写模式大体是政治军事为先,经济社会文化等次之。总计82万字(不含插图)。该著与胡著《温州近代史》以专人专著的形式将温州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到1949年连贯成线,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地方历史文化记忆,于温州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地方文化记忆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参考价值、现实意义与社会效应。

特选取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学文先生为这本书所写书评,与大家共品。

粗读一遍《温州古代史》,颇获教益,觉得该书有如下几个特色:

《温州古代史》是继《温州近代史》之后又一部地方史,填补了温州通史的空阙。温州历史悠久,虽有较多的各个朝代的史志,但用新观点系统性的撰著地方性通史它还是首部。建国以来温州文人学者都有撰著一部温州通史的美好愿望,让世人熟知千年古都温州的面貌,却难以实现,只有胡珠生先生撰著了两部相连接的《温州古代史》和《温州近代史》,其功不泯也!

《温州古代史》高屋建瓴全面记录了温州历史。作者以大量文献资料为依托,站在全国历史发展的高度,不局限于一个地方史角度来研究著述,如第六章《南宋时期的温州》,先从金兵南侵和宋室南迁说起,继而才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英才辈出,借以突出南宋以来温州迅猛发展,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温州古代史》以敏锐的眼光,善于吸取学界的优秀成果融化于自己的著作中。除了前人论著外,作者很注意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如林华东《瓯文化论集》、《温州文献丛书》、徐顺平《温州历史概述》、蔡克骄《瓯越文化史》、戈悟觉《瓯越文化丛书》、金柏东《温州文物论集》、郑笑笑潘猛补《浙南谱牒文献汇编》、洪振宁《宋元明清温州文化编年纪事》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搜集史料,进行系统的论述,……为日后翔实的温州通史写作奠定良好基础。”(见《温州古代史》,17页,下引胡著不再详列书名,仅注页码。)

《温州古代史》全面深入系统研究温州历史。著述体例他一般先从地理环境演变说起,继而评述移民开发瓯越,经千百年的垦拓,终于形成经济文化发达的温州。除重视经济文化外,《温州古代史》亦注意到民俗乡风和宗教的评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立体化向读者介绍一个地域的发展历程。

《温州古代史》对一些重要地域经济文化的开发、拓展、形成非常重视,有选择的进行重点评述,以他丰富的地理、历史知识,形象化加以描绘,如第五章中《雁荡山的全面开发》(页206-213),分别从《初显于晋》、《再显于刘宋》、《得名于唐》、《北宋全面开发》四个小分题系统介绍了雁荡山景区的形成过程,并申明“道路通达,佛事兴旺,山记详尽,人们对山体成因的认识也上升到科学。”“这是世界地质学上首先提出流水侵蚀纹岩山脉露出地表的理论,比英国人郝登在《地球理论》中阐述流水侵蚀作用早了七百年,和现代地质学上的测量结果相吻合。”(213页)

对于一些尚难定论的认识,作者多以事实为依据,心平气和予以说明,如宗祠宗法制,过去一些学者多以负面视角予以否定。作者却以“献粮救济饥荒,缓解社会矛盾” ;“敦宗睦族” 等实例(550页),说明宗祠“对发扬祖先优秀传统,宗族内部团结和睦,稳定社会秩序起着良好作用。”(555页)这一卓见远识,诚为难能可贵的见解。

《温州古代史》对历史重大事件,作者以独到见解予以评述。如明代的倭患,不仅是中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巳涉及古代亚洲史的一个课题,牵涉面很广,涉及经济、交通、文化、外贸、商业、宗族等。明代276年历史几乎都有倭寇侵扰不巳的史实。这既有日本国国内因素,亦有中国国内因素,二者交互作用终于造成明代一代倭患。作者以温州倭患为例,列出《倭寇侵温简史》的章节,以《明史》、《明实录》、《明通鉴》、《戚少保年谱耆编》、《读史方舆纪要》等和一些方志谱牒等史料,论述倭寇犯温的历史。作者列举倭寇杀人、焚屋、掠财、抢男妇的累累罪行,褒彰了抗倭英烈的勇敢,爱国爱乡,永垂青史。他在《后果与教训》中指出,后果是“人口损失,民间资财的损耗,……”。教训是“卫所不应设在民居屯集之处”;“肃清内奸,杜绝内应”;“力争海上歼敌”。明确指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导致有明一代的倭寇侵扰史。”(556页)这是很有见地的论断。他已把倭患摆在中国通史、亚洲史范畴内进行评述,无疑巳提升了对历史事件的视角。史料丰富,视野广阔,可以说这段文字巳是一篇出色完整的专题学术论文。我早年曾研究过倭患,撰有《明代倭寇事件性质的探讨》(刊于《江海学刊》1958年7期),《明代的海禁与倭寇》(刊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1期),《论嘉靖时的倭寇问题》(刊于《文史哲》1983年5期),读了胡珠生这些评述,叹为观止。

《温州古代史》汇集文献资料很丰富周全,显示了作者的功底深厚,如第8章《明朝温州的经济》中列举:1.《户口实际上的增长》,除引官方记载资料之外,又以谱牒等非官方资料来补充,令人信服。2.《农田的陆续垦辟》,详细列表记之(584-585页),一目瞭然。3.《水利的普遍兴修》。4.《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5.《手工业的全面发展》,列举了制盐业、矿冶业、造船业、纺织业、陶瓷业、漆器业、建筑业、造纸业、刻书业等九大行业,见证手工业的发达。6.《商业的继续发展》。以上六个层面评述资料丰富,语言平朴,令人信服明代温州的经济巳十分繁荣昌盛,但作者也指出,“合法的海外贸易停止以后,商人被迫勾结军官武装走私,后来武装走私也行不通,走私商人遂与倭寇勾结,引导倭寇从沿海深入内地,大肆焚劫,海外贸易终于陷于绝境。”(615页)总结出明代政府决策的失误,展示了作者史观的深邃。

作者著书立说认真朴实,功底深厚,书末还附有《基本参考书目》,足见知识面广阔。虚心吸引后来学者的论著,如将研究生成果也列入参考之列。唯列举参考书目尚缺乏系统性,应以正史为序首,次以文集、志书,再次以今人新编文集,如此才为理想的书目体例。如果书末能列出《大事记》以及必要的地图,那就更为完备、理想。

《温州古代史》是一部良好的温州地方通史,又是记录温州古代文献的结集,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乡土教材,但《结束语》过于单薄,没有起到总结全书要旨的要求,可又列举民国以来专家学者等,本不在该书的历史时期之内,似嫌疏失。对于宗教,作者重视固然不错,但不必每章必列,它毕竟仅是文化的一小类。文献资料周全丰富是该书一大特色,但不必处处充溢,某些地方似有繁琐之感。

总之《温州古代史》是一部优秀的地方史书,值得好好研读。温州博物馆历届领导和方长山先生花了数年功夫将其整理出版,为繁荣地方文化做出了贡献。可惜胡珠生先生生前未能看到手著,但今巳出版,胡君当会含笑于九泉之下,感谢温州同仁的辛勤劳动和厚爱。正如整理者所言:“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地方历史文化记忆,于温州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地方文化记忆的构建,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参考价值、现实意义与社会效应。”(见方长山《胡著<温州古代史>整理后记》,《温州读书报》2020年第8期)

我虽离乡多年,但乡土之情蕴涵尚存,粗读一遍,更引起我思乡之情,略缀数语,以充读后感,如有不妥之处,敬希诸位宥谅!

2020年中秋国庆双节日于西湖之滨

作者简介:陈学文,温州人,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教授。日本大阪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客座教授。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