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30
从艺56年如一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大师——高公博,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中国工艺美术文化,用心设计创作。
10月21日下午,高公博大师携《百国之木》系列中的12件作品,亮相世界温州人家园,与包括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在内的百位观众分享他用118个国家之木进行雕刻创作的幕后故事。
活动开场高公博大师便自豪地说:“我很荣幸能与新中国同龄,与‘木中君子’——黄杨木相伴相随,有幸见证了新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与繁荣,所以,我总觉得自己创作的脚步,应该与时代同行。”
坚持并开拓创新
高公博大师于1965年入行学习黄杨木雕,当年共同学艺的师兄弟们先后都改行了,只有他坚守了下来。他形容自己是一个“不安分、喜欢动”的人,所以他的作品总有自身特有的灵性。坚守传统固然好,但是他不满足于此,于是在创作时极力追求突破、重塑。通过各种尝试,最终他发现黄杨木的劈纹舒展空灵,自然成趣,有一种人工难以企及的天然美。“劈纹的弯曲,就好像一个流动的生命!”。这一劈,不仅劈开了一个深藏不露的美学世界,更劈出了他的新天地。56年来,他创新雕刻手法,结合传统木雕技艺制作出根雕、劈雕、意雕等。
而正是温州人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激励着他,让他走出自我,时刻要求自己要比昨天更优秀。
以木的眼睛感悟世界
《百国之木》创作一开始是想走出自我的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但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铺开,百个国家、百种木头、百个造型和风格,作品早已与“一带一路”紧密相连。
118个国家的木材创作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体,演绎共同的故事。不管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远近,此刻,木头成为最好的介质,传达光荣与梦想、今天与未来的追求。以木为媒,各民族彼此加深关注与了解,进一步增进友谊与和谐。
追求“新、奇、独、变”
对于一生都在追求着“新、奇、独、变”创作理念的高公博来说,传统雕刻手法早已不能满足他对艺术的追求,有时候巧妙的构思远胜于精雕细刻。“新的观念、奇异的造型、独立的个性、不断地变化。‘新、奇、独、变’这四个字给了我艺术的哲理,也造就了我的艺术生命”。
“百工之木”雕刻艺术从策划构思到材料收集,从内容定位到形式设计,从风格分类到技法突破,经历十年的创作过程。从不同层面刻画不同国家的重要故事与社会人文,依据材料特点以势造形,突出民俗与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
其中名为《感恩之路》的木雕作品,雕刻的是一名塔吉克斯坦老人为感谢中国援建公路,徙步一周行至总统府的故事。该作品借由木材天然的材质特点,生动地表现出中国履行“一带一路”的初心与决心,展现出中塔两国休戚与共,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来自塔吉克斯坦,现为温州医科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的阿珂莫,在现场分享了看到这个作品的感想,很高兴看到自己国家本土的木头,讲述两国间的友好故事。
最后,高公博大师分享了三点人生经验:“我们人生每个人都有梦,正如泰戈尔所说,上天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障碍,要越过障碍,实现你内心的梦想;想成功,记住我能行;人生应该有所作为,因为生命来之不易”。
嘉宾互动
温州博物馆《命运与共——高公博“百国之木”雕刻艺术展》策展人马炯,分享了雕刻艺术展的策划故事。在展览策划上,力求突破艺术形式,挖掘深层思想,不仅呈现高大师突破自我、实现艺术自由的深厚创作水平,更希望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表达全世界人民“命运与共,休戚相连”的社会现实。在展览实施中,通过各种细节,打破作品和观众的距离,让作品的“呼吁”和“渴望”直达人心。更通过对艺术家本人自述,专家、观众的访谈,表达了各国人民对和平、对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急切呼唤,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待,以及在多元化世界下“求同存异”的内在精神需求。
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胡乐,分享了高公博大师对文化传承做出的努力。自2011年起,高大师每周都去学校给孩子们上黄杨木雕课程,大师的亲自授课以及对孩子们的关助、关爱和支持,不仅拓宽孩子们的艺术视野、受到艺术熏陶,而高大师执着的精神,带给孩子们的是不向命运妥协,坚持追求艺术,是他们人生的领路人,给特殊孩子们带去的是不一样的艺术天空,带来更多的精彩世界。
活动接近尾声,高公博大师进行现场快速石雕展示,体现出高大师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