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玉篆春风——刘一闻忆恩师方介堪

时间:2021-11-18

“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已于11月8日开始预展。特展前夕,为收集更详实的史料,策展团队对方介堪先生的弟子、再传弟子们进行深入访谈,整理图文、视频记录与公众分享。这也是对方介堪先生另一种形式的纪念和缅怀。

刘一闻 方介堪先生弟子之一。

著名中国篆刻书法家。斋号别部斋、得涧楼。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

正式入门 竟是最后一面

“说起来,依然很难忘,虽然那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觉得与方先生见面那一幕才发生不久......”

webwxgetmsgimg1.jpg

1986年刘一闻从厦门坐了一晚上的巴士,一路颠簸到了温州见老师。彼时的方介堪先生刚动完手术不久,身上还挂着玻璃瓶引流器,卧床已久。但为了欢迎这名远道而来的学生并满足学生合影的要求,他一早梳洗、理发等候,不顾伤口疼痛,在儿子方广强以及3名学生的搀扶下下床、坐到了书桌旁。“我们不仅要合影,我还要给你写字。”方先生说。于是,应刘一闻所求给他的书斋题写”别部斋”三个字。虽然刘一闻此前一直与方先生书信交流学习的过往甚多,但见面不多。但也就在这天,刘一闻正式入方介堪先生年谱,成了他的弟子。

次年8月25日,方介堪先生逝世,刘一闻痛失恩师,却因意外未能赴温见方先生最后一面,抱憾终身,自己至今不能释怀。

谈方介堪篆刻 雍穆方俨 简静平和

“方先生的作品,达到了耐读、细致、雅致 不同凡响的气息;安静、典雅、脱离程式化。”

webwxgetmsgimg2.jpg

刘一闻表示:鸟虫篆存世资料有限,接篆的时候不符合篆法则容易忽略篆法,但是鸟虫篆是有法度的,而这个法度标准来自于对古印的理解的深度。介堪先生的鸟虫篆、云纹篆体现了古印的章法,反复曲绕依然有古印的依据,这是很难的事情,集成优秀篆刻作品的所有特点。这也是他的作品能经久不衰,让后生可以反复学习临摹的关键。他的篆书典雅工稳、挺劲隽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能用小篆的笔法写大篆,同样写得气息醇古,丝毫不觉仄拗;另外,由于他对金文、秦篆、缪篆十分精熟,所以,能将三者合于一件作品中,或籀或篆,二篆相间也能自然协调不露痕迹,这几乎成为方先生独特的一种篆刻艺术手段。

谈篆刻尊古与创新

“当我们在创作上迷路的时候、迷失自我、沾沾自喜的时候,要面对古人。古人是一个标杆、尺子,读懂古人,不能只是掠影拂光。”刘一闻对于古人的篆刻技艺,给予极高的肯定,这也和方介堪先生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刘一闻作《略述先师方介堪先生篆刻艺术的结字之美》一文中曾提及:我国已故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曾提出的以“释古”作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态度。他说的“释古”,是对上世纪初的“尊古”、“信古”和近代的“疑古”而言,是“教我们不要一味的盲信,也不要一味的猜疑……”(朱自清语)。我认为:印章也应当采取“释古”的态度,也就是说要把古代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经过扬弃、消化后成为我们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我们今天刻的印章,既不是给战国人看的,也不是给秦朝、汉朝人看的,为什么一定要以古人的眼光和标准来框死我们的艺术创造力呢?从方先生书法和篆刻中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启示:艺术再创作的前提是准确的认知加必要的想象。我想只要符合艺术发展规律,任何探索都是有必要和可理解的。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