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02
11月22日上午,方介堪艺术座谈会在温州博物馆举行。在现场,方介堪弟子后学、温州文史界、文博界、书法界的代表、方介堪艺术研究会代表以及温博之友协会、新闻媒体界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共同缅怀方介堪先生,回顾其巨大的艺术成就、卓越的社会贡献。
金柏东 温州文史馆副馆长 主持人
今天群贤毕至,高朋满座,今年时逢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在温州博物馆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缅怀他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贡献。方先生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他一生对艺术孜孜以求,为文物事业呕心沥血。在金石、书画和文物诸多领域建树斐然、影响深远。
这次整个活动内容相当丰富,社会影响也非常大。此前我们举办了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在三省,包括三校——华东师大、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举行了研究生的论坛,并用视频形式采访记录了方先生的高足,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接下来我们还有两个展览分别要到衍园艺术馆和泰顺方介堪方去疾美术馆进行展出。整个活动内容相当丰富充实。
今天我们座谈会主办方邀请到方介堪先生的学生代表、家属代表,温州文史界、文博界、书法界代表,方介堪艺术研究会的代表,以及温博之友联谊会、新闻媒体朋友,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敬意和感谢!
根据座谈会的安排,今天我们先请方介堪的学生代表发言,下面有请林剑丹先生发言。
林剑丹 方介堪弟子之一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篆刻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西泠印社理事 温州市书画院名誉院长
方介堪先生是我的恩师,我的名字剑丹也是拜他为师后给我取的。1960年我到江心寺文管会拜访他,把刻的印章给他看,他对我说:“你去看看印谱,还要把字写好。方先生对我非常好,反复叮嘱我学印首先要模仿,汉印要多摹多看。我连拜师仪式也不知道,他很认真地认我了。
他将自己的《古玉印汇》这本书给我,叮嘱这本书反复看,时间一久,你就领会到汉印的味道。因为里面汉印好的都是他精选的,印款风格迥异。开始我是向他借,借了以后又给他,反复借了三次。因为把方先生的东西放得太久也不好意思。后来方先生的朋友得知我很喜欢这本书,把自己这本送给我。这本书对我一生影响很大,我一辈子放在身边,几十年了这本书我还保存得很好。前两年,我在杭州办个人篆刻展的时候,陈列的第一方印章就是拜方先生为师的第一方章,也是我最早篆刻的一方印章。
方先生同我感情也很深。“四人帮”粉碎前,方介堪先生遭遇批斗,情况不好。但是我的妈妈经常叮嘱我:老师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要对他好。特殊时期,我就晚上偷偷去看他。几十年来,我一直非常想念方介堪老师,他去世以后,我还是年年到他家里去,去看看他的家人们。
他对自己篆刻上的要求很高,他写印稿写得很多,经常多印几个,还问我哪个好。我觉得他的功夫造诣很深,在我眼里都很好。今年是方先生诞辰120周年,温州博物馆办这个大型展览纪念他,我也希望很多的后辈可以从前辈身上学习继续钻研,为温州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做出贡献。
张如元 方介堪弟子之一 书画家、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浙江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客座教授 西泠印社社员
非常感谢有关部门对本次活动的支持!
1926年,方先生26岁去上海发展,政治、家庭上没背景,经济上没实力,完全靠自己艺术天分、艺术造诣,赢得艺术界普遍的尊重。他一共在外面生活十五六年时间不容易。回到温州以后,踏踏实实干事情,从来没有摆过大师的架子,技艺高深却为人谦和,放在今时今日也很难得,这些品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叫我们学习要脚踏实地,不要赶潮流,他对我们温州文化的贡献巨大,还把自己对学习的心得教给我们,让我们学艺上就站在一个高点上面,避免走弯路。
方先生的篆刻对全国都有巨大影响,我们在温州这几年研究不够,所以11月8日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江浙沪(三校:华师大、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论坛很成功!我们现在高校有个不好的习惯,叫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可一写论文就是10万字,有部分存在空话,但这个不是。讨论会上有34篇优秀论文,这本论文集让大家深受启发,临时还寄了十来本。我们之所以成立方介堪研究会,是因为我们这一辈都老了,希望后来的年轻学者继续深刻研究继续下去,把温州的篆刻事业再提到新的高度。
马亦钊 方介堪弟子之一 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西冷印社社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温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温州大学副教授
大家好!今年是我的恩师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温州博物馆的纪念活动开展得非常好。观展后,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方介堪先生对温州博物馆的建设和他的贡献。
本次展览我认为非常突出了对方先生的情感上的纪念。这里展出的展品,用方先生当时在文管会(温州博物馆前身)期间所征集到的这批作品的展示,表达对他的纪念。例如经方介堪先生之手所征集到的朱曼妻薛氏买地券等国家级文物,就是凭借的一个是他的眼光,他的学识,还有他个人很多的资源历经困难所得。
比如朱曼妻薛氏买地券的故事,最精彩的一段是解放前很多人盯上这个,主人说这个是坟墓的地券,对外称是已经把这个埋在地底下去,实际上是存起来了。后来方先生锲而不舍,以温州市文管会名义去征集来了。这个是他的眼光,也是他对文物的爱惜。
还有一批都是方先生用个人资源,征集到沈尹默、郭沫若、潘天寿、陆维钊等等一大批当时的名家作品,落款都是温州市文管会,都是他用个人的资源为公家奉献。方先生是很重情的人,虽然为文管会征集了一大批东西,他自己得偿还这些人情,要么刻印章、写字,换回来,换过来全部归文管会,这是一种境界。本次展览温州博物馆以及策展团队用这种方式纪念他,应该是值得肯定的,我觉得这样的纪念形式是言之有物的。
方介堪先生在篆刻方面的成就已经毋庸置疑,众所周知。我最欣赏的是方介堪先生的鸟虫篆。外行人看来是扭来扭去,其实所有文字是有来历的,他所刻的鸟虫篆,白文还是朱文,都是落刀必成,他的学问、眼光、审美观、知识,用功之外,不得不承认,他在这方面的天赋。有的人可能用功的程度和方介堪先生差不多,但聪明程度没有这样好,达不到这个高度,有的人聪明程度高于他,用功程度没有他好,合起来还是不及方先生。我看了他的鸟虫印是这样的感觉。
举个简单例子。我曾经找出很多方先生为个人所作鸟虫篆刻。找出二三十方印字,没有一个印子是重复的。他就是行云流水一般创作,浑然天成,我认为这个和他的艺术天分很有关系。
洪振宁 温州文史馆馆员
各位前辈,各位领导,大家好!
这个纪念活动有四个优秀的方面:
第一,以一名天才来见证一个时代。方介堪先生是1926年8月进上海美专,马孟容9月进,时代不一样,那个时代对文化知识的尊重不一样。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到以一位天才见证一个时代。
第二,本次展览,比较好的处理了区域和世界或者温州和中国的关系,也是通过一个区域来展现一个世界。楼上的展览既有北京、上海,又有湖南长沙、甘肃宁夏,全国各地相当多地方的弟子、人都被动员和联络起来,这一条相当重要。1930年他们一起举办了中国文艺学院,虽然只办了三年,但在上海高峰的背上,他们作为一个展现的平台,名列前茅。1946年,他的篆刻得特等奖、最高奖,他后来进入温州,他秉持站在中国高度上做事情。希望我们能像方介堪先生一样,按这个角度去做事情和看事情。
第三,比较好的处理了个人和群体。1926年他去上海的时候,虽然他也开了店,也在做经营,进入学校教书,一帮人一起做事,让我们可以看到温州人最大的特点——合指头为拳头,一个人太小,力量不够,一帮人在中国艺术舞台上做得相当之好。假如哪一年我们做一个纪念馆能够把在上海十来个人整体体现出来,你可以看到温州是站在中国当时文化艺术高峰上面,那就有大量的作品,一下子能够让我们去见证和体验。
第四,比较好的正确处理了篆刻跟整个文化艺术的关系。楼上的展览就可以看得出来,不单单是讲篆刻艺术,而是讲整个文化艺术。这条思维跟以前完全两样,方先生在教育、文物保护、篆刻艺术书法绘画都相当之突出,确确实实是应该按照这样全方位去解读他。
我们已经进入新的时代,所谓新的时代不是新时代,过去是文化搭台给经济唱戏,而是拉着整个经济往前跑,刘小涛书记说文化是引擎,没文化拉动经济发展不了,我们温州文化人都那么优秀,文化单位都那么优秀,情况不一样,时代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们迎来了好时代的到来。
沈潜 方介堪艺术研究会会长
各位老师,领导,我借这个机会谈一点我个人学习方介堪艺术的一点体会,讲一讲方介堪艺术的书写性之美。
赵之谦曾经说过,古印有笔有墨,批评浙派,讲学习古印的要求,方先生正是深入领会了古印的笔与墨,形成了自己的笔与墨,并且与之统一他所有的作品。印是用刀刻的,如何体现笔与墨?我用了一个“书写性”这样的词来加以描述。1928年秋,方先生开始编撰习《玺印文综》,先后勾摸了很多,也散失了很多。后来张如元老师开始整理这部书稿,我负责习印文字,我比较了摹印文字,我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差异,罗先生也是钩摹,但他只是关注了字形和结构,对于书写性和笔墨的表现基本上是忽略的,也就是说罗先生是纯粹做字典的角度去做这个事件,方先生是两者兼有,而且凸显了书写性之美。因此我在钩摹《玺印文综》当中也是秉承和突出了这一点。
方介堪先生编了《古玉印汇》,他对古印的表达尤其突出,笔笔俊挺,不是填出来、描出来,是写出来的——挺拔中见温润闲雅,对照方先生的印作也是完全体现了这种基于书写性的笔墨精神。
比如说方介堪先生的小篆著文印,既不同于以往朱文,又不同以汉篆为主的朱文,而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绝无轻佻的毛病,非常大气。
书写性还体现在字法、篆法上面。方先生不搞离奇怪诞的字体设计来哗众取宠,鸟虫印在方先生那里也是写出来的,笔划曲折而自然,不搞乱书。
再一个,章法和字法的统一。方先生在章法上往往是一如字法,很少有刻意的腾挪拉扯,拙中见巧,不落小家格局。有一方印叫大千毫发,大千两个字笔法很少、很疏,但是毫发两个字很密,方先生完全按这个字法去处理,无不当之感。
最后一点,刀法和笔法的同构。我们当初跟张如元老师、林剑丹老师学的时候,我也看到过方老亲自刻的,后来我发现执刀、运刀的方法跟外面很多现在流行的不一样,从外往里走,这样的刀法在控刀和节奏把握上和书写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合我刚才讲的这些,书写性,方介堪先生的字印书写性的美。书写性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篆刻从刻字技术到以刀为笔的文人艺术,这种书写性很好解决了匠与艺之间的矛盾。方先生的印工整但不刻板,端庄严谨而不失灵秀,体现气和学养,具有很高的美学品位,这是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方面。
沈国林 衍园美术馆馆长
诸位老师好,领导好,恰逢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衍园参与这个展览,我觉得十分荣幸。
衍园准备大概在12月下旬开展这个展览第三部分,我们衍园最主要做的是方先生的师友,以方先生的师友为主,里面有三个板块,一是方先生艺术成就,二是方先生背后的学术,三是方先生师友作品的展出。
刚刚大家都谈到方先生的鸟虫篆,我梳理了一下陈巨来先生写过方介堪先生的信笺。其中,说到张大千托陈巨来刻鸟虫篆,陈巨来说自己鸟虫篆不行,要请方介堪先生。民国时期在上海滩,陈巨来先生跟方介堪先生是两个高峰,从陈巨来这封信看出方介堪先生鸟虫篆的艺术成就和地位。
赖立军 泰顺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我主要是来学习,主要怎么样把方介堪先生的精神传承好、发扬好,把他带到我们泰顺做得更好。
方介堪先生人品高、重情义,作品繁简并重,在鸟虫篆印领域取得大成,正是先生的出现,鸟虫篆印终于在现代得到复兴,是对我国篆刻发展取得重大影响的大师。泰顺也是历史文化灿烂之地,是非遗大县,是中国廊桥之乡,我们也拥有永久的篆刻历史,可以溯源到宋代。二十世纪涌现出了方介堪等代表人物,也是推动泰顺艺术发展的一股巨大的力量。
近年来,泰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篆刻艺术传承与发展,扎实推进了一系列的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以产量丰富的泰顺石为基础,紧紧围绕打造“中国名石”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也是在大家的关心、支持、培养之下,我们大力推进中国石雕小镇、石文化创意园、泰顺石主题文化创意街、泰顺石雕艺术学校、中国南方工艺品集散中心等“一镇一园一街一校一中心”的建设,专门成立了泰顺石艺术研究院,有力推动了泰顺石文化产业的提质壮大。
二是积极培养壮大了人才队伍。泰顺集石雕艺术人才现在达到1500多人,其中国家级大师2人、省级15人、市级32人,目前每年都招100多名石雕学生在职高从事学习。我们泰顺石也取得各类奖项1600多项。
三是建成了方介堪方去疾美术馆。多方收集拓印方介堪先生的作品,现在拥有拓印谱200套1600多册,并充分以方介堪方去疾美术馆为载体,与西泠印社等联合举办了两届“介堪去疾杯”全国泰顺石篆刻大赛,留下了许多评委和选手的篆刻精品,也得到了省市领导、专家包括在座很多大师的肯定,也做了很多的宣传,有力推动泰顺篆刻艺术的发展。这都是得益于方介堪先生精神的传承跟发展,应该说对泰顺这方面影响是巨大的。
近年来,泰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篆刻艺术传承与发展,扎实推进了一系列的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一步我们也会按照市文旅局、县委、县政府要求,我们将加快建设泰顺文化中心,建设方介堪方去疾美术馆的硬件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举办方介堪去疾杯,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各位同仁的关心,继续支持,致力于将泰顺打造成为全国方介堪方去疾艺术成就展和篆刻艺术交流的平台。衷心希望各位继续支持,多到泰顺来走走看看,我们泰顺有旅游宣传口号,叫“走走泰顺,一切都顺”。
陈言 自由发言代表 中国书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今年是方介堪诞辰120周年,温州博物馆举行了纪念方介堪诞辰120周年,也回忆起跟方先生四十多年前的事情。
1980年5月,方老师当时住在蝉街一个大院子,第三间西边一个房子里。我是由方老师的孙女带到他前面。当时他的卧室和书房在二楼,房子也不大,摆着一张书桌、一张床,还有一个八仙桌。方老师当时安排我在八仙桌上写字,临写秦的《泰山刻石》。方老师说《泰山刻石》非常好,要一辈子学下去。我写好了字请方老师批改,方老师就在我写字纸上用手指指了一下不足的地方,他从来不提笔改作业。老一辈的艺术家教学方法跟现在有些不同,他不是直接写给你看,而是开导你的悟性,要让你去多看书,去领悟其中的奥妙。有一次我斗胆请方先生示范给我看一下,他从不写,让他示范给我看一下。方老师把《泰山刻石》翻过来,就写了一个字,“刻”字。我就全神贯注地看着他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我时时回忆起这一段示范的过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方老师会客一般都在下午。上午自己搞创作,他楼梯口贴了一张“上午恕不会客”的字条。他特意安排我在上午的时间不定期的在他那里学习,令我非常感动。我写字,方老师在刻印,他刻了一排印。我临完了以后,就伏在方老师的桌子前看他刻印。他刻起来刀走的声音特别好听,我有想学印的念头,当时方老师看出来,“怎么?你想学印?”我拼命点点头。我回家的时候方老师借给我两本书,一本是《伏庐藏印》,还有一本是《赵之谦印谱》,以后我就从这两本印谱入手走上篆刻的道路。
我初步学印的时候,老师没有直接教我刀法、笔法,让我明白印章的方向。有些人刻了一辈子印连印章的方向都不知道。叫我回去多临摹汉印,他说兽印应该要兽的尾巴朝自己,瓦印应该两孔(音)为左右。他叫我回去多摹西汉印,并告诉我印上石的方法。1981年,方老师80大寿的时候,我撰写了贺寿联,忐忑地递给老师,也表示祝贺。方老师拆开以后,他起身把我的寿联挂在他的书桌后面。我也趁这个机会请老师给我取个名,我当时的名字叫陈杰忠,好几周以后方老师给我取了个名,我现在叫陈言,就是方老师取的,号墨盦。之后我把身份证改了,改成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
方老师一般午睡起床以后师母给他炒韭菜炒鸡蛋,半杯白兰地、半杯啤酒兑起来喝,方老师喜欢喝酒,我送酒给他,老师非常开心。
金松 自由发言代表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谢谢大家。今天非常荣幸参加方介堪艺术座谈会。
我和马成方在80年代就跟林剑丹老师学书法,也应该讲是再传弟子。因为我以绘画为主,其实平常也不敢说自己是林老师的学生,书法写得不咋的。后来跟张如元老师又是同事,在书画题款方面,包括我的论文方面,都经常请教张老师,所以这次我非常认真地画了一幅比较大的作品来纪念方介堪师公。马成方这张作品也非常精彩,几位老师在上面题款,我看了非常感动。这就是一种精神传承,这是无言的感动,所以这次这个展览题目取得非常好,“玉篆春风”,这个春风其实是一种传承的春风,是感情的春风、艺术的春风。我从杭州特意来,我看到张老师、林老师都动情流泪。
我跟方介堪先生只见过一面,70年代的时候吴思雷老师带我去他家,去过一次,也没几句话,去了以后,师公给吴老师喝杯酒,讲了几句话就走了,我印象非常深。
方介堪在温州文化界的影响,其实这里面还有一种精神,他们几个学生,林老师、张老师,这就是方介堪精神的延续,他们现在很大的精神投入在带学生,其实是他们感恩老师。我体会是这样。我创作这幅作品前,开始想画什么呢?我们既要纪念展,又要有绘画感,我后来跟方介堪先生的儿子方广强通了电话,也征求了他的意见,基本上根据一张照片稍做一些变化。当时这张照片是手上拿着(一个东西),我觉得他这个照片有点陪衬的感觉,如何突出方介堪先生?我把它挪开了一点,手上点了一支香烟,也有点相对平起平坐的一种细节的设想。这张画里面还有一个细节,所有图章是方介堪的图章,我是用拷贝描红上去。在读书的时候我也有过篆刻的课程,早年我到林老师那边是学书法的,篆刻没学过,通过这次的描红,我深有体会,其实我对篆刻一点不懂,但是我在描红的过程当中,他的鸟虫篆你们专家讲是有来历、有来头,我是外行人,我是不是会看到更加远一点的东西?他那种协调性、平衡性是伟大的天才,有好多字我估计不一定都是哪里有出处的,他就是一种超强的协调能力、变化能力,我在描红这个过程中是佩服地五体投地。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绘画界、书法界、篆刻界可能都有一个美学思想的方向,就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也许方介堪这种是阴柔之美,在当代的篆刻界显得更加有魅力、更加儒雅,所以玉篆春风这个“风”是什么风?张老师讲的研讨会怎么样抓住这种儒雅之风,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
谢谢大家。
金柏东 主持人
今天座谈会开得应该还很成功的,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和评价了方先生一身正气的高尚情操,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和担当开拓的莫高精神!莫高精神就是敢于担当、开拓进取,我认为方先生就有这种精神。我们以后作为文物部门以后要向方先生学习这种文化精神。
因疫情防控时期,方介堪弟子韩天衡、刘一闻等未能到现场,特以视频方式参与开幕式和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