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馆长专访栏目|“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

时间:2021-12-09

   筹备近两年时间,“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11月22日在温州博物馆开幕,展期将持续至2022年3月8日。

   近日,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高启新接受“博物馆头条”专访,向大家分享了他对本次展览背后故事的理解,并且对文化宣传、博物馆定位以及温州博物馆今后创新思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方介堪,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篆刻家,温州文博事业开拓者,温州博物馆首任馆长。他以艺术上不染时尚、濯古来新的独立进步见解,集成和发扬光大了秦汉玉印和鸟虫印而开宗创派,在印风、印论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三十年代就无可争辩地确立了他印坛巨人的历史地位。1949年后,他息心东瓯,提携后学,嘉惠乡邦,成为温州文博事业的奠基人。

2021年是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为隆重纪念方介堪先生为我国艺术与文博事业做出的贡献,温州博物馆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也特此筹划了“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展期将持续至2022年3月8日。

2021年是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为隆重纪念方介堪先生为我国艺术与文博事业做出的贡献,温州博物馆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也特此筹划了“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展期将持续至2022年3月8日。

作为温州文博事业的重要文化阵地,温州博物馆一直不断推陈出新,力图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展览和文化产品。此次特展前后筹备有近两年的时间,它会以怎样的形式向公众讲述方介堪先生的故事,传承什么精神,又能体现温州博物馆怎样的历史定位和发展规划?本文特邀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高启新分享他对于本次展览背后故事的理解,交流他对于文化宣传、博物馆定位以及温州博物馆今后创新思路的看法和思考。

温州博物馆副馆长 高启新

有关展览方面

问:从馆长的视角看,您觉得本次纪念展览在展现形式和叙述方式上有什么亮点和创新点?

我们这次展览的亮点有很多。这次展览通过系统展示一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学者的前世今生,来传承方介堪先生对文博行业的奉献精神,对艺术领域的钻研精神,也同时把温州地方文化带动起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文化的永恒性。

在创新性上,我觉得首先是形式的多样化,在陈列展览外,我们还配套了一系列活动。前几日我们也成立了温州市方介堪艺术研究中心,围绕方介堪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对文博事业的贡献展开各种活动,力求多地进行联动,形成合力。

其次是我们这次采用的文物藏品非常丰富,让和方介堪先生有关联的物和其背后的故事交相辉映,勾勒出先生的形象,也串联方介堪先生的一生。

我们虽然是讲纪念方介堪先生,但其实也通过他娓娓道来他和诸多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其他文化名人之间的友好往来,还原的是一个完整且珍贵的群体关系。尤其我们也找寻了很多方介堪先生的再传弟子,为的也是展现出人物和故事的连续,以及方介堪先生影响的延续。

以上这些创新也使得我们可以非常全面,又事无巨细地从时间、空间还有情感等多个维度把方介堪先生的故事呈现出来,让观众能更深刻了解到这位优秀卓越的海派篆刻艺术家。

有关方介堪先生的生平与成就

问:本次展览提到了“纪念方介堪先生”,在您的理解里,我们如今应该纪念,或者说传承方先生什么品格或精神?

方介堪老先生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精神有很多。

首先是敬业精神。方介堪先生在工作时就是一心一意地扑在工作上,他在担任馆长职务前是一个艺术家,但成为馆长后他说,自己既然是公职人员,那篆刻就变成业余要做的事情了,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发展温州文博事业上。方老先生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地跋山涉水去在寻找文物。他不辞辛劳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做文物工作要腿勤,要眼勤,要手勤,不能守在库房里做研究。我们不能把文物守在库房里要做好研究,这是一个。   

第二个是方老先生的无私贡献精神。在征集文物过程中,很多时候国家财务拿不出认购藏品资金,方老先生会自己篆刻一方印送给友人,请别人回赠些有意义的作品。这等于是用自己的私人交情帮博物馆搜集藏品。   

方老先生的无私精神还体现在提携后生的不遗余力上。我们作为新一代文博人,都或多或少受过方老先生的帮助。方老先生对人才培养的态度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要传递文化和知识给更多文博学子和社会大众,和更多后生一起促成中国文博事业的繁荣。

问:方介堪先生担任了温州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您能说说方老先生对温州博物馆的影响有哪些吗?

方老先生的故事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讲,首先从1926年到1948年底,方老到了上海,用20多年时间打磨自己的篆刻技艺,成为了一个公认的20世纪杰出篆刻家。

1948年底到1949年初,方老回到温州,他的身份改变了,也开启了新的事业生涯,即发展家乡的文博事业,保护温州的珍贵文化遗产,参与筹备和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

在这一阶段里,方介堪先生对温州博物馆的贡献可以分三个内容。

一是筚路蓝缕,开辟温州文博事业的前进方向,组建温州博物馆和温州文物管理委员会。制定组织架构,也制定规则,然后仔细统计馆藏文物,编目造册。   

二是征集文物,为温博征集到了很多珍贵文物藏品。方介堪先生动员了很多温州本地有收藏的家族,号召他们把有价值的文物捐赠给国家。他自己也带头捐了数百件珍品。在征集藏品时,他注重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同时也收集了很多珍贵的革命文物。这才使得温州博物馆有丰富且多样的馆藏。

三是大力推动学术研究。如对朱曼妻买地券等馆藏珍贵碑石的研究,以及方介堪先生是篆刻领域出身,但他对缥瓷、瓯窑以及龙泉窑等知识很是关注。

方老先生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和贡献为温州博物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现在的研究和社会服务做了开创性工作。

问:方介堪先生为温州博物馆征集了很多珍贵藏品,您能分享几个相关藏品进入温博背后的故事吗?

我想讲讲方介堪先生和馆藏文物东晋朱曼妻薛氏买地券背后的故事。这个买地券1899年是在温州平阳被村民偶然发现,乡绅陈锡琛对金石有些研究,就收了这块买地券,做了几份拓片去找平阳县学训导吴承志和瑞安大儒孙诒让辨识,得到结论是这是一个东晋的墓志,而且这个墓志非常有历史价值。

1919年方介堪先生了解到了这件事,去找寻事实物,被告知这块墓志可能已经埋回去了。这个可能是这块墓志很珍贵,所以被藏起来了,不准备大张旗鼓走漏风声。

直到1930年的时候,陈锡琛的孙子陈德辉去了上海美专学习,刚好是方老先生的学生,方老先生就问起他这件事,陈德辉便也帮忙留意了。

1956年的时候,陈德辉在家中卧室地板下找到这块墓志,方介堪先生马上安排征集购回,后来就保存在温州文物管理委员会。1995年5月16日,在江心屿温州博物馆,这块墓志被国家文物局专家们一致同意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块墓志就成为我们馆里最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收藏之一,它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东晋时期,孙权第六个儿子孙修的太子舍人叫朱曼,他被贬后和妻子薛氏一起来了平阳,然后薛氏去世了,就埋葬在这里了。墓志记述的内容很好地反映了当时温州地区人口流动的情况。

因为特殊的隶书仿篆书的形式,这块碑对研究中国书法的演变也很有意义。收藏了这块碑后,方先生特地请了国内很多书画界名家来题写一些诗词,又为温州博物馆增加了不少馆藏。

关于温州博物馆的初建与今后发展

问:温州博物馆这些年的展览和活动经常推陈出新,您能说说今后温州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温州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制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方介堪先生等一系列温州水土走出的文化名人,就是这片文化高原上的新高峰。温州博物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有责任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本次方介堪先生120周年展览,就是我们在践行这样一个理念。

温州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一直走在路上,不能止步于一两个好的展览。现在博物馆行业日新月异,从高新科技的应用到展示手法的变形,思维观念的更新,以及观众日益提高的文化诉求都会促使我们温州博物馆在今后要广泛借鉴国内外博物馆思路和方法,深入思考自身特色和内涵,把握住我们的文化定位和历史使命,积极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我们今后会推出更多像此次纪念展这样精心打磨的展览作品,打造更多让百姓喜闻乐见的展览。要做好展览,必须要有前瞻性思路,我馆明年乃至后年的展览也都在酝酿当中,展览之间也可以联动。还有就是要把握一些重要节点,比如后年2023年是温州建郡1700周年,温州是323年建立永嘉郡的,这1700年间,温州的山水和历史如何影响温州的城市发展,这些都可以展开。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