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31
2021年,温州博物馆以打造温州新时代文化高地为目标,贯彻落实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关于文博事业发展的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举办展览7场,输出展览8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活动195场,文物点阅46场,接待各类团队场次共726场,参观人数92万人次;155名志愿者在本馆志愿服务728次,共计志愿服务3600小时;完成数字展览进乡村文化礼堂、非遗传承点、党群社区100场;联合省考古所组织开展各类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19项……
2021年温博的十大工作亮点!
1.庆祝建党百年,打造红色主题教育阵地
革命征程少年说宣讲团
“浙南革命路系列直播”活动海报
温州博物馆围绕建党百年主题,策划实施系列庆祝和主题教育活动,取得红色主题教育阵地效应。组织文博系统红色革命文物宣讲系列活动;策划“讲述文物故事第三季-我为革命文物代言”短视频征集和评选活动;创新策划“追忆红色岁月,重走浙南革命路系列直播活动”,5场直播观看量达到了18.3万余人次,微博话题阅读量24.9万;助推全市党支部建设,为全市党组织提供 “五个一”党支部主题服务项目,先后为54个党支部共1300多位党员提供特色服务;开展建党百年青少年主题教育,面向全市招募和培训“革命征程少年说宣讲团”。
2.文物点阅,文化惠民服务创新升级
红色文物点阅活动
温州博物馆紧跟时代节奏,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文化惠民服务的创新提升。文物点阅作为温州博物馆的特色项目之一,今年逐渐将侧重点从自主型向专题分享型转变,挖掘馆藏红色资源,面向全市党支部推出了《烽火浙南》、《换了人间》、《万山红遍》等红色革命专题文物点阅活动,仅该专题就为34个支部,835个党员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此外还推出了《岁朝图》、《花好月圆》、《碧天芳草》、《天清一雁远》等主题点阅,颇受好评。全年共开展文物点阅46场,接待1015人次,受到各党支部和市民的热捧。
3.温州博物馆数字化改革初见成效
温州馆藏精品数字化
温州博物馆紧跟政策研究数字化应用场景,将信息化、智慧化转化为博物馆高质量运行的引擎,提供普及易得的数字文化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做好智慧博物馆项目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国家级课题“百工魅力进百乡流动数字博物馆”工程,完成1000余件文物数字化信息的采集和加工,100场专题数字化展览送基层,为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落地赋能;同时落实展览数字化工作,完成4场临时展览全景采集,推出线上展览;支付宝温州博物馆小程序的上线,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及时便捷的文旅资讯。
典藏文物互联网+文物素材创新应用
4.帮扶民“藏”,助力打造“民办博物馆之城”
锡器展在临安博物馆展出
金银器展在海盐博物馆展出
温州博物馆帮扶民办博物馆及民间藏家,以展览合作为支点,推动温州“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建设。盘活民间资源,让民间藏品走出去,宣传扩大了温州文化品牌。2021年,温州博物馆仅与衍园美术馆一家就开展了4场展览的合作,还与海盐博物馆、临安博物馆、文成博物馆、苍南博物馆、平阳博物馆等各大省市区县博物馆联合策划推出多场展览,从文物出借、展览指导、文创开发、宣传推广等多维度进行全方位的帮扶与联动,打破馆际壁垒,形成温州文博事业多点开花的新局面。
5.打造文化名人高地,全国范围引热潮
“碧天芳草——李叔同与温州”展厅
温州博物馆联合省内外15家文博单位推出的“碧天芳草—李叔同与温州”系列展,全面展示传播弘一大师的传奇人生及其温州情缘。展览分为“李叔同与温州”、“《护生画集》特展”、“李叔同师友翰墨展”三个部分,可以说该展是目前国内资料最全、规模最大的弘一主题展,堪称弘一真迹集结的精品展览。展览启幕当天直播观看点击量达37万人次,微信公众平台181篇次的多角度宣传文章阅读量达12万。多样化配套教育活动如策展人展览导赏、书画主题分享、音乐作品表演、书信诵读赏析等线上线下社教活动30余场次,自主研发文创周边25种。以策展视角设计的《展记》,成为原创展览留存延续的新尝试。3个月的展期,共吸引了15.5万人次的观众,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6.教育实施精彩纷呈,跨界合作再破壁垒
与光明小学馆校合作“双导师制场馆课程”
与温大附幼合作“博物馆@幼儿园·馆校融合共建”活动海报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势下,温州博物馆将线下特色活动和线上主题活动双线并行。全年195场教育活动,“趣绘历史”“明星动物故事会”“我是小小考古队员”等多个系列丰富了青少年们的生活。优质教育项目获得2021年度全省十佳青少年教育推介项目优秀奖。与幼儿园构建共联、共建、共享的平台,和幼师团队一起开发博物馆@幼儿园进校项目,并致力于开发场馆和亲子课程;与小学教师团队磨合开发 “双导师制场馆课程”,历史厅精品课程吸引教师团前来观摩。
把优质的资源送进校园,送进家庭;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触摸”历史,今年博物馆教育突破“壁垒”,跨界、跨域合作,为助推教育 “双减”做充足准备,也赋予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更多的实现渠道和可能性。
7.新媒体发力,文化服务新模式“上线”
“文化对话:从世界看温州”直播海报
温州博物馆今年通过新媒体传播,让高质量的展览和文物“活化”的优质内容得到了快速传播,取得了可喜成绩。展览开幕直播流量、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红色系列主题直播播放量都创下历史新高,年度两大展览“碧天芳草——李叔同与温州”与“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都荣登“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前十名。全年开展线上文化分享直播活动20多场,“旧时尚——中国历史服饰复原的探索”、“文化对话:从世界看温州”、“文物医生”等多个系列直播,与全国知名的服饰圈研究者、外国学者联手,引发多个圈层的互动,较快提升博物馆在线的关注度。制作的《南宋金叶子》短视频,还在浙江省博物馆十佳新媒体短视频推介活动中获评“十佳新媒体短视频”。
“旧时尚——中国历史服饰复原的探索”系列讲座直播海报
8.打造地域文化高峰,全国名家齐聚一堂
《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展览现场
温州博物馆注重“名人效应”,不断挖掘温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隆重纪念我国二十世纪海派篆刻大家、温州文博事业开拓者、温州博物馆首任馆长方介堪先生。展览分为“方介堪的艺术传承与后学”、“方介堪的文化遗产事业”、“方介堪师友书画展”三个部分,以信札手稿、金石书画、复原场景等多种形式全面回顾方介堪先生的一生。展览中还集结全国范围内方介堪先生弟子、学生及再传弟子、社会后辈的250余件当代书画篆刻作品,策展团队还深入访谈多位亲传弟子,其中不乏现中国书法篆刻界的领军人物,让展览内容更加充实。中国文物报、美术报等都对本次展览进行专题报道,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展厅
9.发扬考古精神,回眸千载时光
带领小朋友参观《东瓯厚土——十三五温州考古成果展》
新发现的温州子城遗址航拍图
温州博物馆致力于丰富温州城市考古内涵,理清古城脉络肌理。今年勘探的温州子城遗址入选2021 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历经千余年的温州子城重见天日,这项成果对于研究温州古城结构布局、建筑方式及其演变历程具有重要价值,揭露的重要遗迹及出土的文物标本为我国城市考古和南方城池史研究积累了珍贵资料;策划的《东瓯厚土——十三五温州考古成就展》,汇集温州地区近年来重要考古新发现26项,文物600余件(组),花样展示瓯越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温州首部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温州曹湾山》基本完成,尘封已久的瓯越先民文化的神秘面纱即将揭开。回眸千载旧时光,依稀当年白鹿城。
10.夯实文保基础,助力城市发展
池上楼项目提升工程
温州博物馆在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创新实践,助力打造温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年启动的池上楼“瓯江山水诗路第一楼”展陈提升工程是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瓯江山水诗路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延伸了温州山水诗传统文脉;“谷宅(温州数学名人馆)保护利用案例”项目获得浙江省文物局第三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创新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完成164处革命遗迹调查登录工作,打造温州红色革命旅游路线、设计红色文物宣讲文案和展播、申报“电子红色地图”红色研学点;指导全市“两线三片”重点工作,完成温州市历史文化设施(纪念场馆)专项规划,做好公园路整治提升、江心屿景区提升、松台山周边文化挖掘和文物资源调查工作,指导做好新四军驻温通讯处旧址的修缮和布展;还完成了曹湾山遗址保护规划(中间成果)编制和组织市级评审。
温州曹湾山遗址保护规划报批成果
2022年度工作展望
在我们给2021年度划上句点的同时,也对新的一年也提出了新的展望,愿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的期待。我们将继续池上楼“瓯江山水诗路第一楼”展陈提升工程,启动温州博物馆基础设施设备改造工作;推陈出新,整合温州地区博物馆资源,办好《建筑木构件与木雕花板展》、《瓯江山水之路青瓷特展》等展览;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之友协会、非国有博物馆等社会团体的力量优势,推动温州地区博物馆之城的打造;联合省考古所完成多处正在进行或即将开始的考古勘探项目,配合“两片三线”建设工程的文化形象提升工作,做好鹿城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指导工作,推动《曹湾山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继续推进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整合馆内数字化资源,做好年度重点展览的数字化全景采集及应用上线工作,做更多贴近老百姓、好看、好玩的数字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