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4
7月12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孙键主讲的《沉船考古视野下的交流与融合——以南海一号为例》在温州博物馆会议室召开。讲座由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主持,温州地区的考古工作者及温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参与本次讲座并进行了交流探讨。
讲座从沉船的意义引入。古沉船是一种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古代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工具。沉船直观生动,是造船技术的最可靠的实证样本。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立水下考古专业队伍。20多年来,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已由单一的水下考古,走向了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讲座主要讲述了南海一号的发掘打捞过程。“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沉船遗址,1987年发现于广东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是国际范围内一处价值极重要的水下文化遗产,现保存于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展示。“南海一号”的发掘方案为整体打捞,在将其移入室内后,考古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和文物保护工作。孙键老师通过一系列高清照片,展示了沉船上琳琅满目的出土文物,对船体构造、船型结构、运输货品都做了详实的介绍。
据孙键老师介绍,“南海一号”中的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堪称我国水下考古之最,以铁器、瓷器为主,此外还有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大量的瓷器和金属饰品器形具有明显的中东地区和阿拉伯风格,可见“南海一号”所载货物是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而制作的外销品。而铁制品、金叶子、银锭、铜钱的发现,也说明了金属货物在南宋商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酒类残留物,腌制食物,羊、鸡、鹅等动物骨骼的发现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在航海途中的饮食习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古代航海人的生活图景。
“南海一号”是了解南宋海上贸易的重要实证材料,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温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有着悠久的对外开放传统和开展海上国际贸易的历史。
讲座内容从考古实践出发,给予温州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发掘工作强有力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