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2
《对鸟》是温州人耳熟能详的民歌。创作于清末的温州民间,因其曲调优美动听、歌词朗朗上口,在民间广为流传。20世纪40年代由音乐教师朱一正在乐清任教时记录整理成谱,世世代代相传至今。作为温州的代表性民歌,《对鸟》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亚太地区十大优秀民歌之一。这首歌曲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以悠扬的曲调、朴素的歌词,通过歌唱鸟儿自由翱翔的景象,寄托了乡野民间百姓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歌曲中的“吤呣”(ga mu)一词,是乐清方言,是“什么”的意思。
咦?不是鸟类科普吗?
怎么还说上民歌啦?
莫急,且来看看《对鸟》唱的啥。
吤呣飞过青又青?
吤呣飞过打铜铃?
吤呣飞过红夹绿?
吤呣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
青翠飞过青又青,
白鸽飞过打铜铃,
天雉鸟飞过红夹绿,
长尾巴汀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
原来,《对鸟》就是一首关于温州鸟类的问答歌呀!
温州气候适宜,也是各种鸟类的居住地。温州全市野生鸟类达500余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3%,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93种,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比如,在《对鸟》中出现的就是温州地区经常出现的“青翠”“白鸽”“长尾巴汀”等。
青翠
“青翠”——普通翠鸟,以其鲜艳的羽毛和捕鱼本领著称,其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
白鸽
白鸽的鸣声被比喻为“打铜铃”,这是因为信鸽脚上拴有小小的铜管,飞翔时铜管悬挂,看起来像小铜铃。白鸽的鸣声也类似斑鸠的“咕咕咕”声,但较短促。
天雉鸟
“天雉鸟”,俗称山鸡、野鸡,是鸡形目雉科的鸟类。常见于山中的开阔林地、灌木丛和农耕旱地。雄鸟体大,头部具黑色光泽,有显眼的耳羽簇,全身披金挂彩,红绿相间,非常美丽。
红嘴蓝鹊
“长尾巴汀”,即红嘴蓝鹊:黑头、红嘴、蓝背、白腹、长尾是红嘴蓝鹊的特点,是一种美丽漂亮的吉祥鸟,代表着吉祥和健康长寿。
温州博物馆自然馆通过展柜陈列与场景模拟,呈现出温州地区的各种鸟类。馆内的温州地区的鸟类大致分为:泰顺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的鸣禽、涉禽,乐清湾与三垟湿地的水鸟,温州市区的猛禽、游禽、涉禽、陆禽、鸣禽等。这些鸟儿都等着大家来观赏它们美丽的外貌,探索它们独特的故事!
今年温州博物馆将推出“吤呣飞过青又青——温州地区鸟类科普系列”活动,邀请鸟类研究的专家,从博物馆里的鸟类科普延伸到温州地区的鸟类科普。不仅有展厅近距离观鸟、系列科普课堂,还将去往鸟类聚居地开展观鸟研学等活动。喜爱鸟类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可以关注我们哦!
本期活动,就让我们从《对鸟》出发,一起来看一看温州地区有哪些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吧!
活动时间
2024年4月5日 14:00
活动地点
温州博物馆文化驿站
活动对象
10-18周岁青少年儿童
报名人数
30人
报名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授课老师简介
陈光辉,浙江野鸟会会员,《浙江野生动物志》文字作者,映山红青年宣讲团讲师,自然摄影师,他也是浙江飞羽课堂的讲师。
“浙江飞羽课堂-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项目,是由阿拉善SEE江南项目中心、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鸟分会(浙江野鸟会)共同发起的公益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