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6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温州博物馆“讲述文物故事第四季·家有‘传家宝’”活动于5月8日起正式上线,期间陆续收到了公众们关于“传家宝”背后充满时代印记的动人故事。
为了将这些有关城市、家族与个人的回忆故事分享给更多公众,我们将陆续推出多期“家有‘传家宝’”系列线下分享会,邀请多位“藏宝人”与观众开展对话交流,深入讲述物件背后的个人生活轨迹与城市发展历程。
书写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不断的重要方式,自造纸术发明以来,“纸”迅速成为了最主要的书写材料,能够高效地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纸承载了巨大的文化使命。纸上的历史不仅仅限于狭义的史书,更鲜活的纸上历史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寻。
本次家有“传家宝”线下分享会(第二期)邀请四位“藏宝人”,与观众一起分享他们家中藏有的“纸上历史”。
家有“传家宝”线下分享会报名信息
活动时间/ museum
6月30日
上午10:00-11:00
活动地点/ museum
温州博物馆文化驿站
活动对象/ museum
13岁以上公众
参与人数/ museum
50人
报名方式/ museum
扫描下方二维码
家有传家宝分享人简介
分享人 | 叶 欢
叶欢,温州市郭楚望琴学研究会理事,温移向日葵读书会主理人,温州市图书馆优秀领读人,永嘉县图书馆理事会理事。热爱传统文化,专注于传统文化传播和阅读推广公益活动。
这是关于一张1981年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的故事。43年前,温州永嘉人走出大山,带着一张营业执照远行东北,从弹棉花学徒到拥有自己的弹棉花铺子。这张营业执照见证的是他艰苦创业的过程,也是温州这座“百工之乡”的手艺人缩影。
分享人 | 姜 烨
在大扫除的时候整理出的一些有年代感的老物件。有纸钱,还有一个秤砣。不同时代的纸钱都不一样,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发行过五套人民币,每次的改变都体现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杆秤是中国最古老的衡量工具之一,曾经是交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现如今也仍在使用中,而家中这些纸币背后的故事就与这把杆称息息相关。
分享人 | 黄兆伟
这是一件活字印刷的族谱。“藏宝人”的老家位于平阳县麻步镇,崇祯年间由福建泉州迁徙到此近400年,委托平阳梅溪的一个村落每16年以活字印刷更新一次族谱,即便现代印刷普及后仍用的是活字印刷,其中明确了崇文、禁武、禁赌等特定族规,每一条都有具体来历。黄家历来有崇文之风,家族中也甚是重视教育,参与投资建校。上世纪重新恢复高考后,更新后的族谱中出现了很多本科生,延续着黄家的尚学精神。
分享人 | 刘 群
刘群,网名太医,79年的羊,安徽黄山人,2001年来温州。从事金融保险工作15年。2023年最美温州人最美志愿者获得者。喜欢读书,跑步,讲故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收集的各式各样的邮票。刘群自初中起便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邮票,当时电话尚未普及,费用较高,写信是和远方的亲戚朋友沟通的主要渠道。刘群无意中发现了五彩缤纷的邮票世界,成为那个时代自己专属的玩具。他在收集的过程中,慢慢地接触到许多年长者,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更多邮票的故事,比如国家会以重要的事件、人物、山水风景等为题材,不定期地发行各种各样的邮票。同时,这些邮票也是当时小县城的青年们向外看世界的一个窗口。
“讲述文物故事第四季·家有‘传家宝’”活动仍在火热进行中,欢迎广大市民朋友投稿,分享“传家宝”背后有关建国以来温州城市建设、个人生活发展的动人回忆,共同编织一份具有温度的、彰显温州独特城市印记的“文物”档案。
“藏宝人”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传家宝”信息。
◆家有“传家宝”线下分享会开启!先来听听温州钟表崛起与螺钿工艺复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