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23
在《流芳—马孟容、马公愚的上海往事》展览中,置换一种纬度,以自然花卉的导览视角去感受“流芳”展的另一种韵味,而后再亲手制作一份采撷自画境的清供插花,遥遥清香……
1月18日,温州博物馆文化驿站《造物记—清供图里的花卉》活动轻启,此次自然花卉的导览人是来自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徐双双老师,她以花艺师的角度,带大家品鉴了传统书画作品中的自然花卉之美。
行至“流芳”展中马孟容画的“花鸟四条屏”,春夏秋冬的四时呈现,让大家不由开始辨认起画意中的花草,从春意画卷中,对杜鹃花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徐老师科普道:杜鹃的花底部是合并的,而非独立成瓣,因此不能称之为花瓣,而是应叫裂片。而在冬日画卷中,于岁暮天寒,有着“凌波仙子”之称的水仙,透着高雅清逸。通过徐老师的讲述,让大家了解到,原来水仙并非水生植物,只是时至岁末,恰逢其可水养可开花的时节。古时,水仙栽培尚有口诀:“五月不在土,八月不在房,栽向东篱下,花开久且芳。
在主题导赏中,温州博物馆宣教员王锦带大家着重赏析了一幅《清供图》,此画由马孟容、方介堪、张红薇、郑曼青、楼辛壶于1929年在薇雪庐中雅集合作绘制,艺术家们以各自独有的笔触,采撷了不同的自然风物,融入画中,其中,方介堪画了古朴的花器,马孟容画了傲立的茶花,张红薇画了清雅的玉兰,郑曼青画了一杆青竹,楼辛壶则画了一枝清丽的白梅。这些花卉,既有自然之美,亦彰显了艺术家们对于高洁、清雅、正直等品格的追求。
插花香片手工体验活动环节,大家对手边的物件甚是欣喜,白梅、青竹、茶花、牡丹、玉兰,都是从《清供图》中采撷的花材,都通过立体复刻的方式,呈现在手心里。制作过程中,首先是完成花器制作的部分,先轻轻剪下,然后围绕着瓶器的造型细细环绕黏贴,瓶身的富贵二字,甚是古色古香。而每一种花材的形状因其长势不同,也需依照轮廓用剪刀细细剪下,其中镂空的部分,还需要用刻刀继续雕刻,最后再贴到亚克力的造型上。所有的工序都完成后,将每一枝花材依势造型,浅浅地喷洒上淡雅的香,古雅的清供插花就徐徐呈现于眼底。
上一篇:活动回顾|刀笔寄情,篆韵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