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509.jpg

活动回顾|书之翰墨,镌以金石

时间:2025-02-11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温州博物馆“流芳——马孟容、马公愚的上海往事”特展也顺势迎来一阵全新的热度,为这个新春添加了一丝“温度”。

大年初十,温州南怀瑾篆刻社社员、方介堪艺术研究会会员王仁察怀着对马氏兄弟的敬慕之情,为本期文化驿站学员,逐一解密温州人的篆刻艺术情结。

图片4.png


置身“流芳”特展,王老师首先介绍了一组马公愚百年前的篆刻作品。通过其具体特点,阐述了篆刻中字形来历、艺术演化、朱文与白文等基本认知。又通过一幅录有社会各界名人印章的印屏,加入更多的现场互动,使大家更好地理解篆刻艺术的大致发展,突出了一个“雅”字,即讲究“正(道)”。更认识到温州近现代篆刻名家考据文字的精神,也是值得后人敬畏与效法的。

赏析过文物案例,移步文化驿站,王老师提供印谱,继续引入谢磊明、马公愚、方介堪等篆刻名家的创作故事。以这种相对轻松的方式,点到了各类常见的篆刻手法与艺术形式,并进行了现场示范。


        对于篆刻有了初步认知之后,学员们正式开始创作。王老师也下场指导,在实操中继续补充了查字、手势、刀法、钤印等环节的注意事项,以及爱国、经文、图案、边款、书画结合等常见的主题或形式。

图片9.png


篆刻艺术说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近,但真正去操作过该工艺的人却越来越少了。由于本期学员大多为首次接触篆刻艺术,对于王老师的教授不禁啧啧称奇,并持续发问,表现出了浓烈的兴趣。


当然,在首次创作的道路上,并不是人人都会顺利。不少学员就出现了失误,为此而苦恼。王老师察觉了这一现象,出刀“斧正”,又教授了一些常用的补救方法。其中有几件作品在王老师的补救下,甚至都看不出有过失误的痕迹。

但王老师随即又补充说明,并非所有的失误都能有效补救。毕竟即便是篆刻名家,也总有失手的时候。若补救不了,只当是多了一次经验。


不多时,学员们的作品逐渐完整,再由王老师加以修整。这一阶段,王老师又延展出篆刻艺术在生活中的诸多使用场景,并帮大家将完善后的作品钤印于空白书签上,制成一支支独一无二的篆刻书签,极具意义。


活动接近尾声,大家共同展示各自的篆刻作品,用镜头 “镌刻” 下这一精彩瞬间。此时,大家恍然领悟,这不正是 “流芳” 的意义所在吗?在传承与创新中,篆刻艺术的魅力代代相传,永不落幕。

图片18.png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