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509.jpg

文化驿站·活动回顾 | 以一炉清香,品宋韵,知宋礼

时间:2024-01-17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此为宋人吴自牧于《梦粱录》中记述的“宋风四雅”。香,作为宋代“四雅”之一,以其可嗅、可观、可触之微细,尽述宋韵之风雅。

微信图片_20240229154540.jpg      


       1月14日,香文化研究者传播者、瑞安市传统制香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忠义街尘脩香馆主理人黄林芬与高奕华两位老师,于温博文化驿站带来了一场“宋人的焚香之礼”,以讲述宋韵香文化、清鉴一炉宋香、布设一席香宴等方式,效仿宋人雅集之美,从清品、慢饮、雅食几方面,复制宋韵之香礼。    

微信图片_20240229154548.jpg

       高奕华老师从北宋的《天香传》讲起,其中记载“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涓)洁。”让大家更明晰地了解到香就是礼最开始的那份恭敬之心。《礼记·内则》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臭”为“嗅”的通假字,泛指一切气味,“容臭”即“容纳气味之物”。古人将佩兰、辛夷花、杜衡等芳草装在袋中,结上系带佩戴,令身上时刻拥有好闻的味道,不仅芳香养鼻、驱赶蚊虫,也是一种礼仪的表现,而“容臭”即为后世香囊的前身。


       活动现场,高奕华老师做了一炉篆香,以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梅魂香”为香方,复原宋人之香的清气。

       篆香,既用于香的品鉴,又是一种计时方式,制作方法凝神清雅,唤曰“打香篆”。自唐代起,人们将香材研磨成粉,填充在各种以篆文为花样的香篆里,然后点燃,此法在宋代尤为盛行。于篆香之品香过程中,大家缓缓递送香炉,让香在室内袅袅升腾,观其形,品其气,悟其静。此炉香共篆了四个字“唯吾知足”,也是给予大家的一份清暖寄语。

       宋代的香,不但有可熏烧的香,可佩戴的香囊、香袋,还会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调入香料。为了让大家更为亲近地感受香与香道,现场还布设了一席香宴,其中有加入香料的紫苏饮、合香而制的香囊、铺陈开来的香料,以及各式中式茶点。在唇齿留香的体味中,仿佛穿越至宋人的文雅生活之间,与宋人一同感受着那时的香道,那时的礼仪,那时的食俗,宋韵文化的清雅之气,于那时那刻扑面而至。


  


  

        在香囊制作的环节,黄林芬老师细致讲述、演示“拈花入香,素手制珠”,与大家共同制作“木樨香珠”。香料辅以木樨香、沉香、甲香、龙脑香等,采用传统的制香方式,依照备料,拈花入香,研磨香包、和香、素手制香、置香入囊……经过一系列步骤,最终完成制作,放在手心,一缕悠悠沁人的香气飘散开来,古韵漫溢。




     “礼行天下”百馆联动·温州首展开启后,温博文化驿站以“处处是风雅”为主题,启幕了诸如“宋人的焚香之礼”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市民在观展之余,能够通过所闻所听所感,更为深入地走近宋代的礼文化,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的宋韵之约。

      

文  字 | 叶 欢(志愿者)

照  片 | 施君弘(志愿者)

编  辑 | 竹 子

审  校 | 蔡书茈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