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509.jpg

礼行天下·活动回顾 | 探寻锦灰堆和仿古礼器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4-02-01

     在上周末,温州博物馆配合《“礼行天下”百馆联动·温州首展》展览,围绕宋代礼制、宋代文物等知识点陆续推出不同活动和课程,让小朋友们在博物馆里游玩展会的同时,能够“乐学”“趣学“。


玩在宋潮


新岁吉祥锦灰堆


什么是锦灰堆?


       带着这个问题,一群小朋友于1月28日前往温州博物馆寻找答案。

  

       要了解锦灰堆,我们就要先了解它的主要元素之一——拓片,于是我们来到了临展馆的“礼行天下”特展。


       在李戎老师的讲解下,通过参照文物实体,以及小朋友们的积极发问,大家了解到了宋人研究商周礼器时经常会使用拓印,将其表面的纹样、铭文等图文复制在纸张上,这就是拓片。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拓印技术金石学的重要部分。


        知道什么是拓片之后,小朋友们便迫不及待地着手进行实践。

微信图片_20240301090640.jpg


        来到手工实验课堂,专攻于文物鉴定与修复的沙隆老师为大家演示了古法拓印的具体操作方式,小朋友们开始学着宋人去考古。

微信图片_20240301090646.jpg

  

         大家小心翼翼地在石碑上附上双层宣纸,刷过清水之后,再加一层宣纸,以刷子轻轻敲打再揭下这一层,双层宣纸上的图案逐渐清晰可见。待宣纸干后,以或红或黑的墨水拍刷出完整的图案,拓片也就完成了。见到亲手拓印出的作品如此精美,大家都非常欣喜。

       有了拓片之后,再额外配以故纸堆,随性地撕出残片,最终汇集于卷轴之上,这便是锦灰堆。锦灰堆的出现是源于文人将不舍得丢弃的书画残片,收集并排布在卷轴、扇面等物件之上,形成的一种集珍艺术。   

微信图片_20240301090704.jpg

       小朋友们在本次研学中既了解了古人丰富的生活艺术,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同时也认识到了古人对文化的尊重。

微信图片_20240301090710.jpg 

玩在宋潮


宋代仿古礼器·执壶


     “玩在宋潮·宋代仿古礼器”活动则 通过认识展览中的礼器,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再在思维拓展和美术拓展的过程中,让青少年加深对“古礼”与“今礼”的印象,在生活中践行“知礼”“讲礼”。

       从“礼行天下”展览中开始,亲子家庭和小学生们通过温博社教老师对宋代仿古礼器的详细介绍,增进了对宋代“衣”“食”“住”“行”全方位礼仪的了解。在当时“修文抑武”的政策以及崇儒敬古的社会风气下,宋代人民对仿古礼器十分的推崇,仿制了大量的青铜、瓷质礼器。

       通过对于瓷器的细致观察,小朋友们发现在这个时期的瓷器,它们身上的纹饰大多数来源于有美好品性的植物。小朋友们“各显神通”,找到今天课程的主角——“北宋瓯窑青釉刻花海棠形开框卷草纹瓷瓜棱执壶”,并发现了执壶身上带有的卷草纹、瓜棱纹等纹样,了解了这些纹样在宋人心中特有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240301090715.jpg       

      活动专门还为小朋友们设置了专属学习单。从礼器用途的了解,到青铜时代的礼器和宋代礼器的演变传承关系,以及特殊纹样的认知等等。小朋友们可算是大开了眼界,增长了不少新知识。

       让“文物朋友”陪小朋友回家,是博物馆课程的又一乐趣。课程的美术拓展环节,就是让小朋友们根据自己对“北宋瓯窑青釉刻花海棠形开框卷草纹瓷瓜棱执壶”这件器物的了解,用软陶泥制作一个仿古摆件,运用学习到的这件器物的色彩、形制、纹样特征等知识进行艺术创作,在趣玩手作中再一次巩固了知识要点。

       家长们表示,对于青少年来说,博物馆这样的课程既有知识含量,体验感又很好,很适合带小朋友经常来参加。  

微信图片_20240301090737.jpg

       在博物馆的互动式学习环境中,通过“听、看、说、做”这四种感官体验,孩子们得以全方位地接触和吸收知识。精心策划的课程仿佛是一把钥匙,为小朋友们揭开了通往宋代文化深渊的大门。参与博物馆的研学活动,孩子们不仅深入探索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艺术,而且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技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