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509.jpg

文化驿站·活动回顾|石刻艺术中的俗世生活

时间:2024-03-14

    “政治史、思想史之外,两宋时代的日常生活史,是最教人以为亲切的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长期从事名物研究,擅长以考古学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近日她在温州博物馆以《川南宋墓石刻的世间声色》为题,讲述了在泸州、泸县、合江三地博物馆的考察见闻,从艺文的角度对川南宋墓石刻进行审视,兼及“物”的考校,从中可窥见与“诗”相应的许多“世间声色”,并于细节处更添生动。

 640 - 2024-03-15T101928.736.jpg

      宋代川南地区的墓碑石刻充满着生活气息,与寻常对墓葬肃穆的认知有所不同,“墓葬石刻的设计者和制作者意欲展示的依然是世间声色,快活,明朗,热闹。”宋代士大夫引领的饮酒、烹茶、焚香、抚琴、作画等诸般韵事,浸润了别具一格的宋代生活美学。所谓“以文为诗”的宋诗风格也蔚然成风,令我们在诗文中得见对生活细节的动人的记述。本次讲座所举例的川南宋墓石刻正可以反映此类诗文。

640 - 2024-03-15T101934.755.jpg


01

“气象风流久皆在”

       在前、后蜀的时候,蜀中的侈丽繁华以及游宴歌舞的风气已经十分盛行。不仅文学上颇有记载,成都龙泉驿十陵镇青龙村发现的赵廷隐墓出土各式彩陶伎乐凡五十,是可与文学书写和历史书写互证的实例。两宋时期,蜀中游宴歌舞的传统愈加繁荣。地处川南的泸州地区繁华富庶不及西蜀,但北宋时候也已是商贾辐辏,五方杂处之地。泸州歌舞之盛也

不输西蜀,甚或过之。


1011828283.jpg

>>>彩陶伎乐    成都龙泉驿十陵镇青龙村

赵廷隐墓出土(照片来源扬之水老师演示文稿)


《题泸川县楼》

宋·唐庚

百斤黄鲈鲙玉,万户赤酒流霞。

榆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


《赠泸倅丘明善二首 其二》

宋·唐庚

可曾为客到江阳,塞上萧条断旅肠。
歌动竹枝终日楚,笛吹梅弄数声羌。
仰天太息偷衔愤,被髪惊呼不为狂。
校尉自能青白眼,肯教牛尾一般黄。

   

 入宋以来,随着泸州权任的加重,大量汉民移居此地,那么形成地方文化的因素自然是汇聚八方。可以说,歌舞游宴的传统,能文能诗的蜀伶活跃于官府私第,川杂剧的兴盛发达,兼之山川地土养成的灵心慧质,更有汇聚八方的文化交融,这些都是川南宋墓石刻的社会成因和历史背景。


02

“一样婵娟别样情”

川南宋墓石刻的内容和布局在发展过程中虽已渐趋程式化,但表现形式却很少雷同,同样题材、同样行事,却能百人百面,姿态相异,细部处理也各有区别。与画像砖可以同模而批量生产不同,石刻每以单体为幅,近乎于“肖像画”,所以川南宋墓石刻形象塑造最用心力的,人物众多,职掌有别,妆容不一,而人情物态神采各具。


 人物众多

例如:常见妇人启门、挽幔主题的不同样式。


1512742625.jpg872220059.jpg

>>>宋墓石刻(启门)泸州博物馆藏(照片源于扬之水老师演示文稿)


911566997.jpg1622570748.jpg

>>>宋墓石刻(挽幔)泸州博物馆藏(照片源于扬之水老师演示文稿)


执掌有别

       在宋墓石刻中,我们还能看见人物手执各类物品,如面巾、抿子、茶盏、妆奁、照子(镜子)、照台(镜台)等生活日用用品。


1118294826.jpg>>>宋墓石刻(面巾和抿子)泸州博物馆藏

(照片源于扬之水老师演示文稿)


1732255410.jpg1759055754.jpg

>>>宋墓石刻(妆奁、照台)泸州博物馆藏(照片源于扬之水老师演示文稿)


神态各异


      同为女仆,前者可与南宋万俟绍之有题作《婢态》的一首诗同看,诗曰:“才入园中便折花,厨头坐语是生涯。不时掐数周年限,每事夸称旧主家。迁怒故将瓯碗掷,效矉刚借粉脂搽。隔屏窃听宾朋语,汲汲讹传又妄加。”石刻上的女仆下颌微抬,面似嘲讽,似是在忙碌间隙用表情吐露满心不虞。后者,则让人想起辛弃疾《蝶恋花·席上赠杨济翁侍儿》中所写的“小小年华才月半”。石刻上小小女童,端立在中,表情木讷却又带着一丝黯然,与前一方石刻中女仆形象全然不同。


>>>宋墓石刻 泸州博物馆藏(照片源于扬之水老师演示文稿)


装饰不一

       “服饰的多样,也是工匠的用心之处,且每每由此见出风俗。”在川南宋墓石刻中,妇女装扮所用首饰种类繁多,有巨大的梳子、超长的簪子、寓意美好的春幡、充满生活乐趣的灯毬等等。


640 - 2024-03-15T102030.198.jpg

>>>宋墓石刻(妆奁,

照台)泸州博物馆

640 - 2024-03-15T102036.685.jpg640 - 2024-03-15T102033.191.jpg

 >>>宋墓石刻  合江博物馆藏 

        (照片源于扬之水演示文稿)                         


《秀州嘉兴馆拜赐春幡胜》

宋·杨万里

中使传宣下紫宸,镞头浓染御香云。彩幡耐夏宜春字,宝胜连环曲水纹。

痴似土牛鞭不动,老登金马愧无闻。强簪华发知难称,只有新诗颂万分。

640 - 2024-03-15T102043.054.jpg

(照片源于扬之水老师演示文稿)


《立春帖子·皇后阁》

宋·周必大

新年佳节喜相重,屈指元宵五日中。
雪柳巧装金胜绿,灯球斜映玉钗红。



03

“新翻歌舞劝飞觥”

     “《全蜀艺文志》卷十七录宋冉居常《上元竹枝歌和曾大卿》三首,其三曰:‘珍珠络结绣衣裳,家住江南山后乡。闻道使君重行乐,争携腰鼓趁年光。’所谓‘使君重行乐’,如前面所说,乃指成都主政者因每年自正月二日至四月十九日浣花例行主持遨游宴乐,而得‘遨头’之名。在一地行政长官的带领下,官民的狂欢一直持续到四月十八的浣花节。这个超长的节日自然为歌舞的创作和出演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春日里的成都牡丹会更为之锦上添花。”

官方的对歌舞游宴的倡导,使得川渝地区的文娱十分兴盛,在川南石刻中不乏专业蜀伶形象,他们头簪大花,手持乐器,在另一个世界仍旧为墓主人奏乐舞蹈。

640 - 2024-03-15T102049.326.jpg640 - 2024-03-15T102052.765.jpg


(照片源于扬之水老师演示文稿)


640 - 2024-03-15T102058.629.jpg640 - 2024-03-15T102101.965.jpg


>>>合江大桥镇黄包山赵院子宋墓出土(照片源于扬之水老师演示文稿)



惜花容

宋·盼盼

少年看花双鬓绿。走马章台管弦逐。而今老更惜花深,终日看花看不足。

坐中美女颜如玉。为我一歌金缕曲。归时压得帽檐欹,头上春风红簌簌。




通过扬之水老师的讲述,宋代川南人民惬意生活的“肖像画”清晰地出现在观众眼前。宋代的画手、刻工将他们日常观察到的世间百态凿入石头,为千年后的我们提供一个平等亲切的视角,一窥古人“平易”的生活日常。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