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509.jpg

文化驿站·活动回顾 | 器择陶拣 出自东瓯

时间:2024-04-26

      近日,原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蔡钢铁老师在温州博物馆以《青瓷名窑——瓯窑》为题,通过两期分享会,讲述了瓯窑的发展史,从烧造工艺、瓷器器型与造型装饰的角度对瓯窑进行深入解读,从中可以窥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瓯窑的演变规律。

35.jpg

30.jpg



“一部东瓯史,半部在瓯窑”。从瓯窑的创烧、成熟繁盛、到极盛,再到渐衰,在时代的演变浪潮下,瓯窑成为了温州“瓯”文化的一张标志性金名片。

关于瓯窑名称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来源于温州的古称“瓯”,其二是古窑址大都分布在瓯江两岸。于东汉中晚期烧造成功的瓯窑,是浙江的三大窑系之一,因其率先在全国烧造成功,其重要地位便可见一斑。

5000多年前温州先民已经掌握了成熟的陶技术,晚商至西周时期温州出现原始瓷器,温州的陶瓷发展可谓源远流长。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它们的性质并不一样。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微信图片_20240425154458.jpg


瓯窑的正式出现

      东汉晚期,陶瓷工匠在长期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摸索,提升工艺水平,终于生产出成熟的瓷器。东汉瓷器以青瓷为主,瓷胎灰白色,釉色为淡青或青黄,釉质透明,色泽清雅,釉层不匀并有剥落现象。在瓯海发现的东汉兴平四年墓,出土了48件瓷器,是目前全省范围内发现随葬品最多的一座汉墓,也是瓯窑作为青瓷发源地的重要标志。

20.jpg

东汉原始青瓷水波纹晷



六朝时期瓯窑制瓷技术的提高,为瓯窑的进一步发展和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期


三国时瓯窑釉色多数为黄绿,部分为淡绿,通体施釉较多,已经具备基本掌握釉料配方和施釉技术。集中表现此期装饰技艺的当属堆塑罐。三国墓出土的直筒形堆塑罐,造型独特,通过堆塑、镂刻和贴塑等工艺,在罐上塑造了人物、鸟兽、建筑和粮仓等立体形象,表现了较高的堆塑技艺。

10.jpg

三国青釉堆塑罐


西晋

西晋墓葬发现较多,出土瓷器种类有日用瓷和丧葬用瓷等,数量以盘口壶、鸡首壶、罐和碗居多。

釉色多数为灰绿和淡灰绿。多数釉层薄匀,光洁莹润。西晋时在瓷器上普遍采用压印、刻划、粘贴、堆塑和点彩等造型装饰工艺。

平阳县鳌江横河村西晋元康元年(291年)墓出土的一批丧葬用瓷最富代表性,品种有堆塑罐、灶、鸡笼、狗圈、猪栏、水井和吊桶等

11.jpg

▲青釉瓷灶、井、罐、耳杯、火盆鐎斗、鸡首壶、水桶、鸡笼、猪圈、狗钵等明器1966年平阳鳌江横河村出土,温州博物馆藏

  


瓯窑的大发展时期


东晋


晋的瓯窑,瓷胎绝大多数呈灰白色;釉色淡雅,多数为灰绿,说明窑匠的烧造技术已趋成熟,能比较稳定地控制窑炉温度和还原气氛,生产出釉色纯正的青瓷。

东晋时期,产品种类较多,多为日常生活用器,装饰风格由繁复逐渐趋向简朴。以动物形象作为造型主体的瓷器较多。

此期,作为佛教的象征——莲花纹,已成为建筑及日用器物上普遍采用的装饰题材。瓯窑也开始在瓷器上装饰莲花图案,最常见的是在壶、罐、盏把等器物上刻划莲瓣纹。

同时,褐彩装饰在此时得到了广泛应用。温州博物馆收藏的东晋瓯瓷中,就有三分之一饰褐彩。温州双屿雨伞寺东晋升平三年(359年)墓出土的11件瓷器中,有6件点彩。其中,出土的褐彩鸡首壶,是用褐彩在壶身点饰垂帘纹、联珠纹、联珠花,组成连绵不断的图案画,画面清新自然、素雅大方,堪称褐彩装饰的杰作。

12.jpg

▲东晋瓯窑青釉点彩瓷鸡首壶1958年温州双屿雨伞寺东晋永和七年(351)墓出土,温州博物馆藏


南京地区东晋中晚期的一些世家大族墓中发现不少瓯窑精品,《浙江纪年瓷》描述说:“东晋瓯窑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越窑”。

   

南朝


南朝瓯窑的瓷器品种比东晋有所减少,如:动物造型的瓷器减少。但又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竹节颈盘口壶、莲纹盖罐、瓜形盖罐。同时,莲花作为主题纹饰得到了普遍应用。瑞安塘下凤山梁天监九年(510年)墓出土的一批青瓷,大都装饰莲花。纹饰刻划纤细,制作精致,造型庄重,是当时社会普遍崇佛的具体体现。

此期的器物造型注重实用与装饰的统一,器形比前代更高,多秀丽瘦长,这应与门阀士族“秀骨清像”的审美倾向有关。

13.jpg

▲南朝瓯窑青釉莲瓣纹唾壶1987年温州市郊西山上桥出土,温州博物馆藏


        六朝瓷业的长足进步,使瓯窑的影响和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它不仅供应本地区,还大量销往福建、广东、江苏等地区及建康(今南京市)、京口(今镇江市)等都市,成为皇室和贵族的生活用品。新中国建国前后,南京郎家山六朝墓和镇江跑马山临淮谢氏墓等地,就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瓯窑瓷器。



瓯窑的繁荣期

唐五代


唐至五代温州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瓷业发展较快。窑场数量多,规模大,此时的瓯窑青瓷无论胎色还是釉质,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一时期不仅陆续涌现出一些新窑场,而且有的地方还形成了若干规模较大的窑址群落。如永嘉窑址对于研究唐代瓯窑具有重要意义。

在坦头瓯窑窑址中发现纪年标本,为一件有“大中十一年(857)”的纪年匣钵,由此确定窑址年代为唐代中晚期。

13.jpg


唐五代瓯窑产品种类繁多,瓷器使用范围更为宽广。唐早期器物的造型特点是浑圆饱满、厚重大器较多;晚唐五代则突破前期稳重古板的格局,造型精巧匀称,胎体渐趋细薄,精致的小型器物为多。此期的装饰工艺主要有印花、刻花、褐彩、堆贴和捏塑等。常见纹饰有莲瓣、卷草、双鱼等。在釉色方面,唐早期部分偏黄,晚唐至五代大多为灰绿和淡绿。除青釉外,还有部分为褐釉、黑釉和黄釉。

14.jpg

▲五代瓯窑青釉曲流执壶1974年温州市郊锦山出土,温州博物馆藏


褐釉也是唐、五代瓯窑的一种有特色的装饰形式,大多在罐、壶、水盂的外壁饰以大圆斑,或在四腹绘褐彩花草图案。


宋代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出现,推动了瓯窑的发展。瓯江南岸、飞云江下游两岸的瓷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兴盛和发展,连接成南北向的一条宽阔的瓷业生产带。此时期瓯瓷、龙泉瓷、青白瓷和青釉彩绘瓷四种类型的瓷窑共存,并且大体上各自有一定的基本分布范围。宋代,瓯窑产品与龙泉窑作为外销产品,由温州港出发,一起进入国际市场。

宋代瓯窑窑场众多,重要代表有温州的西山窑和瑞安外三甲窑。


①西山窑:位于温州市区西郊的西山窑址群,是宋代瓯窑著名窑址。

西山窑兴盛于北宋,结束于北宋末、南宋初或稍晚。

主要特征是胎骨灰白,胎壁较薄,坚硬细致。

釉色以淡青为主,还有青绿、灰绿、黄绿和酱褐色釉。釉层匀净光润,胎釉结合好。酱褐瓷和青瓷共存于一个窑中。

造型出现柔和匀称、明快活泼的新形式,其中精致玲珑的小型器物不断增多。

主要器形有碗、壶、盘、罐等。纹饰多采用划花、刻花和印花等手法。常见纹饰有莲瓣、莲蓬、葵花、菊花、蕉叶、十字花以及双蝶、鹦鹉等,线条多粗犷遒劲。


②外三甲窑址群:位于飞云江下游瑞安市梅岭乡。

标本分三种类型。三类制品都是青瓷,第一类制品,比较精致,第二类制品比较粗糙,第三类制品在青釉上绘褐色纹彩。第一类制品的烧造年代在北宋。第二类制品的烧造年代在南宋。第三类制品,则以釉上绘褐色纹彩为特征,称青釉绘彩瓷器。

15.jpg

▲北宋瓯窑青釉褐彩蕨草纹执壶1983年锦山出土,温州博物馆藏



瓯窑走向衰落

元代

随着龙泉青瓷的发展和外销量的增加,元代温州地区的瓷业发生很大变化。瓯窑青瓷窑场在龙泉青瓷和市场的影响下,渐趋衰落,有的转向生产龙泉风格的青瓷。

上溯西周,下至南宋,一件件瓯窑精品青瓷器,展现瓯窑工匠的智慧与创新,诉说着温州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审美取向,蕴含着丰富的温州文化密码。现在瓯窑重续薪火,不少有志之士,重新开窑烧造属于温州的那片青色,让这瓯江色重新进入温州人的生活。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