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574.jpg

方寸生活——粮票票证、老存单的记忆

时间:2017-08-09

粮票展展标设计OK_副本.jpg

展览名称:方寸生活——粮票票证、老存单的记忆

展览地点:温州博物馆 书画馆

展出时间:2017年8月5日—2017年9月15日

主办单位:温州博物馆

前言

    票证、票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买卖时支付金钱的凭证和依据。早在唐宋时期,我国便出现了“飞钱”、“便钱”、“交子”等类似于现代汇票、本票的票券,并出现了银行的前身——交子铺。明清时期,金钱票券流行,签发票券的票号、钱铺、钱庄开始出现,在清末发展到一个顶峰。民国初年由于战乱等原因受到重创,其后迅速恢复并且稳定发展,为国内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9年以后,国家全面进入了计划经济时代,涉及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票据和金融储蓄存单应运而生。粮票、食用油票、布票、肥皂票、洗衣粉票、火柴票、存单与百姓衣食住行休戚与共,须臾不离,本次展出的票证、存单记录了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最难忘的时光已刻写在年轮深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让砥砺前行的中国充满希望,更加美好!

    本次展览得到诸华国、张勇两位藏家的倾心支持。

单元说明: 粮票票证

   粮票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第二货币,它伴随着中国人风风雨雨走过了几十个春秋,它曾是生命的保障,是老百姓的命根子。直到上世纪90年代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粮票才与我们告别。粮票的兴衰与时代的大潮同起同落,记载了计划经济时代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鲜活轨迹。多姿的方寸生活,渐行渐远的吉光片羽,依然令人感慨。

   二十世纪50年代初,我国粮食紧缺,为了保证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国家实行粮食集中调控,统购统销、定量供应。

   1955年8月25日政府正式发行第一张“十六两制全国通用粮票”粮票与户籍联结,城镇居民每户人口、每人口粮、定点购粮的粮店,都有明确规定。

   改革开放后,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粮食市场对外开放,粮食供求矛盾逐渐缓解,所以到1992年下半年,粮食供应体制彻底取消, 1993年废弃粮票。粮票的兴衰见证了国家计划经济时代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轨迹。

单元说明:储蓄存单

   储蓄存单,即储蓄存款单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经历了实物存储、货币储藏和存款储蓄等几个历史阶段。与储蓄活动相关的是储蓄存单,它是在储蓄活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为办理储蓄业务的信用凭证。储蓄存单既是储蓄行为本身的历史产物,也是反映社会变迁的历史凭证。

   1953年,公私合营银行和私营行庄合并组成了全国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储蓄活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取消过储蓄存款利息,甚至冻结储蓄存款。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开始用经济手段和物质利益的原则鼓励人们参加储蓄,储蓄事业进入了全面兴盛时期。

   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存单类型展示中,可以看到储蓄存单发展的清晰脉络。可以说,这些存单既是储蓄行为历史产物,也见证了储蓄发展的曲折历程,堪称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化石”。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