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指导单位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承办单位
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温州博物馆、瓯海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展览时间
2023年9月16日至10月29日(延期)
前 言
温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就有“百工之乡”的美誉。其传统工艺美术更是以品类繁多,技艺精湛而闻名海内外。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温州的先人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其时的玉器、陶器,以及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西晋的缥瓷等闻名于世;宋漆器工艺精美,店号遍布全国,更是饮誉海内外,蠲纸、竹丝灯等被列为贡品;明镶嵌与清瓯绸、瓯绣、龙须席、雨伞等最负盛名。千百年来,温州手艺人由于注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使之在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风格。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示温州市工艺美术创作近几年来的优秀成果,弘扬主旋律,鼓励多出精品和人才,促进温州市民间文艺事业不断繁荣发展。同时,为迎接即将举行的亚运会,我们特意组织举办迎亚运·展风采——第二届温州市工艺美术双年展。
本届双年展展出的作品共有90余件,包括木雕、石雕、贝雕、刺绣、剪纸、瓯塑、彩石镶嵌、瓯窑、玻璃银光刻、车木玩具等多个门类,为参展者新近所创作的作品。其中既有老一辈艺术家的深思熟虑大作,也有正处在创作高峰时期中青年艺术家的精品力作,更有初出茅庐新生代充满生机的佳作。他们的作品,或坚守传统风格,或追求立意创新,或强调形的概括与细节的描述,无不彰显温州工艺美术的丰富性与多样化。
此次展览由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温州博物馆、瓯海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承办,旨在传承瓯越文化的同时,让广大市民能够近距离感受民间工艺魅力,促进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展项目简介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是温州传统工艺美术主要产品之一,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它是以黄杨木为创作材料,采用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属立体造型艺术品。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这种材料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似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温州是全国黄杨木雕创作的重点区域之一,主要集中在温州城区(今鹿城区)、乐清、永嘉等地。其中,乐清从业者最多。2001年,乐清黄杨木雕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品种;2006年,乐清黄杨木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石雕
温州石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晋朝书圣王羲之任温州太守时,就曾使用永嘉华严石砚。元明清时期的温州石雕艺术,依然以文房雅具居多,佛像、动物、花瓶为主要创作题材。清末民初,当时鹿城区打锣桥(即现在广场路东段)一带,开设了20余家石刻商店,被人们称之为“雕滑石街”。
温州石雕最旺盛的时期,为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温州石雕进入旺盛时期,从业人员高达千余人,除温州艺雕厂外,遍及城区松台、洪殿、五马、九柏园头,乐清城关、四板桥、慎江、白象,瑞安白门、陶山,泰顺龟湖,永嘉千石、渠口等地,作品远销到了海内外,成为温州市外销的主要产品之一。在创作形式上,温州石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精雕细刻、形神兼备、兼工带写、奔放大气而著称,被誉为全国叶腊石“三雕”(青田、寿山、温州)之一美称。
瓯塑
瓯塑俗称(堆漆艺术),以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技艺精湛、流派纷呈而盛名中外,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之一,浙江省著名的特色传统工艺品“三雕一塑”之一。它是由中国漆艺的堆漆艺术演绎而成,在汉代已开始盛行。
历代的瓯塑艺术主要应用于各类建筑、家具及民间工艺品等艺术装饰堆塑,有较高的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它把浮雕与绘画艺术融为一体,通过历代艺术家不断创新,集百家之长,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作品远销海内外,影响深远。其主要材料是纯天然的中国漆、熟桐油、白陶土加入矿物质颜料配制而成,并以纯手工技艺制作,使之具有色彩丰富、不易褪色、题材与表现形式广泛、坚固耐牢、永久保存、规格不限、清洗维修方便诸特点。
细纹刻纸
温州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地域特色鲜明,如乐清的细纹刻纸、苍南的点色剪纸,平阳的太平钿和驿头的龙船花等,独具艺术魅力,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之美的享受,为人们的生活增色添喜。历代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能工巧匠,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如今,温州剪纸根深叶茂,题材新颖,风格多变,呈现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很多作者的作品参加全国展览获大奖,并被国家美术馆等收藏机构珍藏,又多次代表国家到国外参加展览和现场表演,为中外民间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年,乐清细纹刻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内容之一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石镶嵌
彩石镶嵌工艺形成历史较久,明时已十分流行。主要是运用在中堂画、对联、牌匾、家具上。工艺涉及多工种,包括绘画、木工、油漆、拼接、雕刻等等。
彩石镶嵌工艺是运用产自各地的天然彩色之石,取其天然色彩,经过切割、拼接、配搭起一幅拼图。再把拼图的外轮廓投影到木板之上,在木板上挖槽镶嵌。后经雕刻、打磨,最后呈现为浮雕形式的艺术品。过去原料产地主要有四大名石之称的四大产区——巴林、青田、寿山、昌化及其它小产区等。
随着现代运输的便利,涌现出上百种来自世界各地的玉石,包括缅甸、老挝、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印度、玻利维亚、意大利等等。在历史长河中,彩石镶嵌几经没落和复兴,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开启了彩石镶嵌新的复兴之路。
刺绣
刺绣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在“中国刺绣艺术之乡”浙江温州鹿城,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的瓯绣作为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家喻户晓。其以色泽绚丽、技艺精湛、优美细雅而闻名,呈现着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
浙江温州古称“东瓯”,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自古是商贸繁荣、人文荟萃的瓯越重镇,民间刺绣文化源远流长、百花竞放,孕育了瓯绣、发绣、十字绣等绣种,精品绣品迭出,多次参加国际展览,并作为国家礼品赠予外国贵宾。
其中,瓯绣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不仅是极具温州地域特色的一种绣品,它更是东瓯文化的积淀。“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对古时的温州女子来说,运针走线是她们一生的必修课。
温州瓯绣从装饰生活用品开始,长期以来常见于迎神赛会、戏衣和男女婚嫁之用。绣品从社袍、戏衣、寿屏等发展成刺绣山水、人物、走兽及书法等装饰品和欣赏品。
洞头贝雕
洞头贝雕是中国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的一种重要的民间工艺品。贝壳是大海送给人类的一份丰厚礼物,而贝雕则是海岛居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尽管历史上贝雕并不是洞头的传统工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工匠开始在海岛上尝试创作贝雕作品。
从贝串、贝堆、贝雕画到圆雕,洞头的一些执著于贝雕工艺创作的民间艺人,吸收了木雕、石雕等姐妹雕刻艺术的长处,创作了一批贝类圆雕的艺术品。这些作品突破了原来贝雕画屏依附于底板、外框的局限,着眼于贝壳的整体造型,以透、镂等创作手法,精雕细刻,呈现立体形、全方位的艺术美,受到行家和消费者的推崇。
展品展示
展厅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