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16
编者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见证。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一路生花——致敬砥砺前行的流金岁月”展在温州博物馆举办。温度新闻特别推出“博物馆里的时光宝藏”系列报道,每期精选一件展品,为你讲述展品所承载的时光印记和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让我们一同勾起回忆和共鸣,激发内心深处跃动的家国情怀。
本期展品关注温州乳业大亨吴百亨的“商业机密”,重温百年前这位实业家咬牙打赢的“擒雕商战”。
展品档案
擒雕炼乳击败洋商的“商业机密”
在“公私合营”的展区,陈列着一张生产工序的流程示意图。这是20世纪50年代,温州百好炼乳厂炼乳制作程序图。该图完整记录了从秤量槽到机械装罐的全流程16道生产工序。这是近百年前,该厂拳头产品擒雕炼乳得以击败洋货的核心“商业机密”。
吴百亨
1926年成立的百好炼乳厂是中国首家乳品厂。创办人吴百亨从1932年开始引进“真空浓缩锅”“冷却器”“高压泵”等国外先进设备,使工厂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到规模化半机械化生产的关键飞跃,一举打响了民族品牌。
甜炼乳制造程序 怡卫东 摄
百好炼乳厂炼乳制作程序图
怡卫东 摄
一同展出的还有同时期的《吴百亨申请书》《吴百亨写给康肇基的信》和《百好炼乳厂实行公私合营初步意见的报告》概要等档案资料。
这些馆藏共同记录了1954年百好炼乳厂实行公私合营的历史事件。当时,吴百亨提交了申请书并附上了详细完整的制造程序、操作标准等资料,以利生产。
流金岁月
国货之光的生存突围战
吴百亨(1894-1973)是民国时期温州著名实业家,独资创立了温州百好炼乳厂、西山窑业厂等民族企业,走出了“实业报国”之路。
在内外交困的年代,吴百亨办工厂、创品牌、历商战,抗击洋货。国货之光擒雕炼乳,正是他家的“王牌产品”。从放牛娃到乳业大亨,吴百亨把自己“活成了传奇”。
展品泛黄的纸张上,吴百亨手写的毛笔字潇洒飘逸。吴百亨后人在接受温度新闻的采访时,回忆了父亲的“实业救国”情怀和温情文艺的另一面。
“擒雕商战”
在温州人的酒席上,炼乳搭配油炸小馒头是熟悉的味道。说到炼乳“原来的配方”,不得不提到温州实业大亨吴百亨。
历史有时是一道有趣的“回旋镖”。
五马街口的擒雕雕塑。尤豆豆 摄
在温州商业地标五马街的起点:001号门牌现为温州乳制品上市企业一鸣的门店。门店前矗立着一座白日擒雕的雕塑,纪念中国乳品业奠基人吴百亨。2011年,一鸣从澳大利亚空运了400多头奶牛来温。无独有偶,当年吴百亨创立擒雕炼乳之初,也曾去江苏南通选购荷兰奶牛,一路押运回温州。
吴百亨历经商海沉浮,最牛的人生时刻莫过于打赢了和跨国公司的“擒雕”商战。
百亨大药房 图源网络
当年,吴百亨在自家的百亨药房店堂后面研发出了第一批炼乳,开始抢占英国英瑞公司“飞鹰”炼乳的市场。1926年,吴百亨创办“百好炼乳厂”,在温州话中,百好和百亨同音。商标“擒雕”则更有深意,图案为一只大手擒住腾飞大雕的利爪。此处“内涵”的便是英国炼乳品牌“飞鹰”。很快,“擒雕”引来了“飞鹰”的打压。
民国温州百好炼乳厂注册商标木牌。
图源温州博物馆微博
吴百亨儿子吴国昌回忆,“我父亲当时请了平阳籍律师范介生,一起去南京打官司。英瑞公司的人本认为我父亲包输的。”但父亲早留了个心眼,特意选用了雕的图案,和鹰相区别,并将商标注册在案。父亲的不懈努力最终保住了民族品牌。败诉后,英瑞公司又想以十万银元收购“擒雕”,“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得了的数字,但爱国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一计不成,英瑞公司又在福州恶意囤积擒雕炼乳,直到过期变质后才售卖。“我父亲派人过去,把这批劣质炼乳回购后沉入大海”。为了和英国公司斗法,吴百亨掏出了不少家底,但经过恶战,反而意外打响了擒雕炼乳的知名度。擒雕炼乳深受国人喜爱,远销各地。
“每天一大早,市民排队来买。”吴百亨女儿吴曼霄仍记得自家炼乳品牌供不应求的场景。
朝五晚九
在外,吴百亨以成功实业家的身份广为人知。在孩子的眼中,他是一位儒雅自律、勤勉好学的父亲。
今年63岁的吴国昌是吴百亨最小的儿子,他出生时父亲已经69岁。从小,他是父亲身边的“小拐杖”,陪伴在旁。
他回忆,“别人是朝九晚五,但我的父亲是朝五晚九。”每天早上5点,父亲便起床,先吟诵、然后练字、锻炼身体。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吴百亨每天吟诵的内容除了《朱子家训》,还有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吴国昌听着这些壮怀激烈的爱国诗歌长大。热爱传统文化的吴百亨每天坚持练习书法。
晚年吴百亨
吴国昌回忆,“父亲晚年,我们一大家人住在11平方的房子里,可父亲还是给自己保留了一张小小的书桌,每天心平气和地练字。”
正是这份自律,让这位只读过三年教会小学的“放牛娃”写得一手好字。
“父亲烟酒不沾,起居规律。”吴国昌回忆,家中往来的多是马公愚、金嵘轩、夏鼐、杨雨农、方介堪等名家。
亦儒亦商的吴百亨在经营时尤其注重研发和人才。从1932开始,吴百亨陆续从日本、德国引进了一批先进设备,立下了严格的操作标准。
1934年,他重金聘请美国康尼尔大学乳品专业毕业的技术专家许康祖,让擒雕炼乳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正如他生前常常告诫子女:“爸爸的财富不是金山银山,而是冰山,很容易融化掉的,应该自强不息,努力学习,放眼外面大千世界。千万别做井底之蛙。”
“大富之家”
吴百亨故居的百年银杏树旧照,故居现已启动改造。王超俊 摄
吴百亨是民国实业大亨,身价不菲。顶峰时期,大半条五马街曾是他的家产。他的故居位于纱帽河68弄内,紧邻五马街。吴宅由二座民国建筑和占地面积三亩的庭院组成。吴家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大富之家”。
摄于1952年1月28日(正月初二)
吴百亨共有12个儿子,11个女儿。吴家的孩子们是喝着自家牛奶和炼乳长大的。吴国昌还记得小时候自己用手指头偷吃炼乳的趣事。今年76岁的吴曼霄笑言,“同学常羡慕我从小喝牛奶养成的体质。”
在儿女的回忆中,吴百亨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从来不会打骂孩子。在吴国昌的印象里,“父亲说过最重的批评就是:小孩子,没规矩。”虽然吴百亨很和蔼,但孩子们都很敬畏他。
吴百亨搂着儿子吴蜀,摄于1945年
生活中的吴百亨喜欢动物,尤喜信鸽,是出名“信鸽大户”。他不仅拥有很多名贵信鸽,还十分热心支持温州信鸽协会工作。吴百亨培育出来的优良信鸽有“吴种”之称。除了鸽子,吴百亨还养金鱼和进口斗鸡。吴曼霄和吴国昌姐弟对斗鸡的“战斗力”印象深刻,他们身上都有儿时被斗鸡啄伤留下的疤痕。
骑马的吴百亨
吴百亨还非常喜欢音乐。吴曼霄记得,家中有钢琴和留声机。印尼民歌《美丽的梭罗河》是他们的“家歌”,一家人常常相聚时欢唱。音色不错的她小时候常常被父亲喊去唱歌。
目前,吴百亨的后人们分布在世界各地,远至欧美。一些家族成员将生意做到了美国,继承了他的经商才能;一些家族成员从事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继承了他的文艺细胞。
重新看到这些展品,吴国昌深感:父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