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26
2024年底,温州博物馆展出了《流芳——马孟容、马公愚的上海往事》。时光流转,转眼间已过去两个月,这场展览吸引了众多目光,尤其是博物馆里的小小讲解员们,他们心中满是好奇:“马孟容与马公愚是谁?”“他们在上海做了什么呢?”为了解开小小讲解员们心中的疑惑,本期浅草课堂带领他们走进展览厅,进行深度导赏,一同探寻流芳百世的答案。
活动伊始,讲解员抛出一个问题:“有哪位小小讲解员知道马孟容与马公愚是谁吗?” 现场的小小讲解员们纷纷摇头,眼神中透露出对答案的渴望。见状,讲解员开始讲述,在温州百里坊,有一个被岁月铭记的书香世家,家族里走出了一对闻名后世的兄弟——马孟容与马公愚。他们出生于十九世纪末,堪称那个时代的 “90后”,自幼便在家族浓厚的琴音文墨氛围中成长,日后凭借卓越的书画技艺,在上海书画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孟容与马公愚为什么这么厉害呀?”简单了解了马氏兄弟的人生后,一位小小讲解员提出问题。讲解员告诉他们成才离不开家、师、校、友的影响。马家家学深厚,所谓“书画传家三百年”。正是在马家祖辈深厚家学的影响下,马孟容、马公愚兄弟从小耳濡目染接触到诗书画艺,这也为他们后来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基础。当马家兄弟步入青年,画家汪如渊、经学家孙诒让等一众名师的教导也让二人受益匪浅。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任教期间,他们还结交了笔墨辉映的知己——朱自清,彼此在艺术与文学的交流中相互启发。
1926年,收到来自上海的工作邀请,马氏兄弟离开温州,前往上海,继续教书育人,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马孟容艺兼中西,在上海美专期间,走上了一条追求中西融合的道路。他坚持多年对自己身边的花鸟鱼虫进行写生实践,最终写就了《中西画法之概要及其异同之点》一文,从表现、结构、形态、色彩、调子、笔触、内容七个方面探讨中西绘画技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看着展厅墙上一幅幅生动的写生作品,一位小小讲解员不禁感叹:“马孟容的画既写实又写意呢!”
不同于马孟容中西合璧的绘画理念,马公愚则强调以古为师的学书之道,注重学问素养与对传统的遵循,从根源出发。小小讲解员看着展柜中马公愚的书法作品不仅啧啧称奇:“马公愚一定深入钻研了文字的源流与变迁才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书法作品!”
随后,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小小讲解员们穿梭于一幅幅书画作品之间,了解到许多马氏兄弟的动人故事。这对兄弟始终情系家乡,在上海时,马氏兄弟与众多温州籍艺术家交往密切,常聚会、携手作画,还联合名流宣传温州黄杨木雕宗师朱子常,积极为家乡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们以笔墨抒发忧国情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拳拳爱国之心。同时,他们秉持着书画传家的理念,将这一艺术瑰宝代代传承,为文化的延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走出展厅,小小讲解员们的眼神里不再是最初的懵懂好奇,而是多了几分对艺术的热爱与对先辈的敬重。马孟容和马公愚的故事,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他们心间。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这些小小讲解员也拿起画笔、提起毛笔,那传承自马氏兄弟的艺术之火,会在他们手中继续闪耀,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照亮更多人探寻艺术与家国情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