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3
4月13日,温州博物馆“文画交辉——朱自清的温州情怀”研学活动正式启动。首期活动特别面向温州博物馆3-6年级的小小讲解员,20名学员跟随温州市广场路小学黄孙钱老师的讲解,开启百年文化寻踪之旅,探寻散文名家朱自清在温州留下的文学印记。
“匆匆”离去,“背影”长留
在丹青与翰墨间,在诗行与数字里,黄老师引领少年们走进温州的名人故事,再现了朱自清与温州那段短暂却永恒的文化因缘——四百个日夜的停留,化作四时不谢的文学芬芳。尽管“匆匆”离去,却“背影”长留,朱先生在温州留下了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一座旧居(朱自清旧居)、一所学校(温州中学)、一处风景(梅雨潭)和一段友谊(朱自清与马氏兄弟的情谊)。
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少年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温州博物馆历史馆的展厅,一同寻找朱自清与温州中学的情缘。通过展厅珍贵的照片和文献资料,大家仿佛看到了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的讲台上,朱先生带领着莘莘学子吟诵校歌:“雁山云影,瓯海潮淙……”此刻,瓯越山水与千年文脉在抑扬顿挫间脉脉相承。
笔墨辉映的知己
转至"流芳——马孟容、马公愚的上海往事"特展,同学们开启了对朱自清与马氏兄弟的探寻之旅。通过欣赏马公愚创作的画作《石鼓图》原件,同学们展开思索,并用自己的语言解析朱自清与马公愚的书画情缘,尝试以当代视角解读百年前的艺术对话。
“一百年前的那一刻,当朱自清收到这幅画时,文学与艺术顿时撞了个满怀,他为此题诗:‘文采风流照四筵,每思玄度意悠然。也应有恨天难补,却与名山结善缘。’文画交辉,这不仅是知己深厚情谊的体现,更是文学与艺术界的一种联动。”在研学导师的点拨下,文学与艺术跨越时空的共鸣令学员深受启发。
而这样的情谊不仅限于朱自清与马公愚,朱先生与马孟容以文换画的故事也成为了文界艺坛上的美谈。朱自清以散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回赠马孟容为其赠画《月夜八哥海棠图》,同学们在展厅《月夜八哥海棠图》的造景中,驻足感受着二人深厚的笔墨情谊。
朱自清的温州踪迹
从文化驿站到历史馆展厅,再到“流芳——马孟容、马公愚的上海往事”展览,同学们在博物馆的文化空间里穿越历史,感受着朱自清的温州情怀。
在本次研学活动的最后一站,少年们在黄孙钱老师的带领下,一齐诵读朱自清的诗歌《我的南方》,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悟,朱自清对温州的缱绻思念顿时变得更加可触可感。小小讲解员们不禁感叹:“原来朱自清笔下的‘踪迹’,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个北方文人在江南获得的精神原乡。”
朱自清的温州踪迹,不止于本次研学活动中的片段,期待在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里,孩子们能继续去走访朱自清旧居、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梅雨潭、积谷山等,能有更多孩子循着文学大家的足迹,发现温州之美,感受文字之魅。
课程策划团队
黄孙钱,温州市鹿城区教坛新秀,爱好阅读,最近一直研读《史记》《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系列。多次在温州市图书馆及各县市图书馆展示阅读课。
吴川,温州市广场路小学阿尔勒分校教师。
马炯,温州博物馆社会服务部副主任,博物馆学学士、法学硕士。致力于博物馆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研究十余年,先后参与数十项博物馆教育项目的策划开发。
全彤,温州博物馆社会服务部宣教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