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12
秋意渐浓,温州博物馆 “博物万象?流动课堂” 第二期如约启程。《温博考工记?博物馆里的科技史》(器出东瓯)与《来自自然的色彩 —— 矿物篇》课程分别走进了温州实验小学、温州市上陡门小学,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本土文化与古代智慧的大门。
第一站:
温州实验小学
11月4日,在温州实验小学五(4)班的课堂上,46 名学生化身 “东汉瓯窑特别顾问”,开启了一场关于瓯窑的探秘之旅。
课堂上的 “触摸体验” 让同学们眼睛发亮:指尖划过粗糙的粘土与细腻的高岭土,两种原料的质感差异直观呈现;轻轻敲击陶器与瓷器,“砰砰” 的沉闷声与 “叮叮” 的清脆声形成鲜明对比,再结合家中“厨房瓷碗不漏水、阳台陶盆易渗水” 的生活经验,“陶与瓷的区别” 不再是抽象概念。




当龙窑的图片出现在屏幕上,老师讲解了其中依山而建的巧思,而化身 “小小瓯窑设计师”的环节更让他们触摸到本土历史与古人顺应自然的科技智慧。


第二站:
温州市上陡门小学
11月 5日,流动课堂带着《来自自然的色彩 —— 矿物篇》课走进了温州市上陡门小学二(3)班的教室,带领33 名同学探寻自然与色彩的联结。

当老师拿白象塔北宋彩塑武士像的图片,随着高岭土、孔雀石、赭石、青金石等矿物标本逐一亮相,知识变得鲜活起来:高岭土不仅能制瓷,还是彩塑 “细白泥” 的原料,让武士像的面部表情更细腻;孔雀石因酷似孔雀羽毛而得名,是古代重要的绿色颜料……趣味知识搭配 “速度与激情” 抢答,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争相举手。




在实操环节,孩子们五人一组围坐,小手握着研磨棒顺时针碾磨矿石、过筛时小心翼翼拍打筛网;水飞分色时,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乳钵里的颗粒沉浮 —— 古代工匠的制色智慧,就在这无声的默契中传承。




这堂课,孩子们不仅认识了矿物,更读懂了古人 “取法自然” 的智慧:最绚丽的色彩,从来都藏在对自然的敬畏里。
老师、同学有话说
温州市实验小学

学生:“第一次摸高岭土时,我觉得比橡皮泥还细。老师说它要先从矿石磨出来,我才知道做瓷器这么不容易,古人太有耐心了!”
学生:“试做点彩工艺时我用褐色黏土点了好多小斑点,生怕点歪了不好看,老师却说 “像两晋瓯窑的风格”,我一下子就不紧张了!”
温州市上陡门小学

学生:“原先我只在语文课本上见过“信口雌黄” 的成语,原来雌黄能改错别字,所以才用来形容乱说话。这下想忘也忘不掉了!”
学生:“我只在我们美术课画国画的时候听过赭石,原来它除了能做红颜料还能入药!”
文物不再遥远,教育因而生动
一为瓷器,一为矿物,两节课堂却有着同样的初心:让文物不再是博物馆里的 “静态展品”,而是在手中可以感受的传统之美。
“博物万象?流动课堂” 还将走进更多的校园与社区。文物不再遥远,教育因而生动,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温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