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坚持创新 强化管理 开创普查新局面

时间:2015-01-28

图为:2014年10月18日,温州博物馆副馆长、文博专业研究员带领专家到苍南县现场指导 

  

图为:2014年10月22日,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李震副局长亲赴瑞安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现场督查

    2014年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启动以后,温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精神,根据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管理指导,扎实、有序推进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离不开经费和队伍的保障落实,更离不开普查工作人员的勤奋努力工作和密切协作。在普查过程中,有挥洒汗水,有欢声笑语,更有细心指导。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就,也认识到了一些遗憾与不足。值此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温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全体同仁愿与大家共享经验,交流学习,再创辉煌。

一、温州市可移动文物收藏概况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古称为“瓯”、“沤”或“欧”。东边是浩瀚的东海,南与福建省相邻,西边是丽水市山区丘陵,北与台州市接壤。山脉、河流众多一方面使得内陆交通相对闭塞,另一方面使得文化相对独立和多元化。东瓯先民瓯人属百越民族的一支,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坡地,面对着浩淼的大海。他们断发纹身,错臂左衽、罽衣贯头,与中央王朝保持着密切联系。西汉惠帝三年(前192),驺摇佐汉击项羽有功,被封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建都东瓯。梁天监三年(504)永嘉太守丘迟称永嘉郡城“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永嘉郡城已成为东南沿海海港名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因“冬月地常暖少寒,故名”。南宋至元代,温州港进入繁荣时期,正式辟为国际贸易口岸,是全国沿海十个设置市舶务(司)的港口之一。海外交通贸易是温州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海洋文化、内陆文化互融共生是温州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奠定了温州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相对丰富的社会基础。

    截止2014年底,温州市所辖国有收藏单位共有87家,其中事业单位45家,以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和档案馆为主。所有收藏单位共收藏文物43101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66件(套),二级文物885件(套),三级文物1698件(套)。温州博物馆收藏文物20846件(套),瑞安博物馆收藏文物6746件(套),两家单位的数量占总数的64%。藏品种类丰富程度和档次质量来看,也以两家单位为主,包括了书画、陶瓷器、青铜器、玉器、石器、家具、碑刻、古籍、文献资料、革命文物、民俗文物、社建文物等类别,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文物系统以外国有企事业单位收藏文物2000余件,以古籍、陶瓷、书画、文献档案、建筑构件、佛教造像、革命文物等类别为主。

二、温州市可移动文物普查业绩

    截止2014年底,温州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共完成24242件藏品信息的登录,登录平均进度为56.39%,居省内第一,全国领先。全部完成文物系统外国有单位的文物认定、信息采集等普查工作。其中,泰顺县、文成县的登录进度都达到80%以上。温州博物馆完成11352件藏品信息的登录,登录进度为53.32%。瑞安市博物馆完成4093件藏品信息的录入,登录进度为60.67%。上报文物中,一级文物134件(套),二级文物819件(套),三级文物1236件(套)。可见,在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温州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达到了浙江省文物局关于完成文物系统内50%藏品信息的登录、文物系统外100%完成文物认定的指标要求,取得了令人满意和欢欣鼓舞的成绩。

三、经验总结和交流学习
    温州市可移动文物普查成绩的取得,与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的重视分不开,与档案局、民宗局、财政局、统计局、图书馆等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密切配合分不开,更与直接参与普查、奋斗在一线的普查员、登录员、摄影师和专家们的辛勤工作分不开。自2013年初进入调查摸底阶段以来,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领导和温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都在深思面临如此众多单位和藏品数量的普查任务,如何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和有效利用等问题,通过多次上下沟通,最终拿出了令人满意的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之中还实施了一些微调。我们的经验或者说最初设定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创新,加强指导。创新领导机制和工作思路是我们的重点抓手。2013年2月20日温州市人民政府颁发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温政发〔2013〕30号),从政府层面明确了普查的目的、意义、范围和时间安排。2014年8月,普查工作进入文物认定、信息登录阶段以来,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高度重视普查工作。吴东局长先后多次询问普查进展、经费落实和人员保障等情况。10月下旬,李震副局长在一星期之内,带领市文化遗产处和温州博物馆的馆长,走遍10个县(市、区),亲临普查现场,要求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保证全面完成浙江省文物局下达的指标任务。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作风建设有关要求,温州市提出了“全心服务、全程指导”、“先易后难、克难攻坚”的工作思路。“全心服务、全程指导”主要针对系统外文物收藏单位,积极主动加强与各收藏单位领导和联络员的工作对接,逐个单位上门发放、回收调查表,逐个环节跟踪服务指导、释疑解惑,少数单位通过多次上门沟通,做好单位负责人的思想工作,提升了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提高了问卷回收率,文物认定工作也开展得十分顺利。经过对全市5175家国有单位的调查,确定有文物的收藏单位共87家,全部完成了文物系统外单位的认定工作,发现了一批价值较高的藏品,如乐清市发现了清同治十三年林献璋楷书修职郎杨春龄八十岁寿序丝织寿帐、平阳县发现了仙坛寺明代大铜钟和9尊石刻造像等。“先易后难、克难攻坚”主要针对系统内藏品基数较大的收藏单位,如温州博物馆、瑞安市博物馆,我们建议先简单后复杂,先做基础较好、容易登录的书信、古籍、书画等类型藏品,在确保50%录入完成率的基础上,兼顾其他品种,并抽调精干力量克难攻坚。

    二是强化管理,保证质量。本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有明确时间和进度要求,为确保普查的质量,我们组建了市级专家组,全方位加强对各县(市、区)拍摄、录入等工作的指导管理,对文物认定工作进行了严格把控。我们还建立了“量化指标,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各县(市、区)每月登录进度通报制度。温州博物馆把2014年10000件藏品信息登录的任务分解到每个普查员,并规定了每周指标,排好了摄影安排表。 除采取培训班集中培训、实践中个别辅导、市级对县级加强指导外,我们针对普查工作的繁重和艰苦,还加强了经费、车辆、设备、普查队员发放补贴、购买社会保险等后勤保障工作,极大地调动了一线普查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你追我赶、既讲速度更讲质量的良好局面。

    三是加强宣传,文化惠民。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社会性强、覆盖面广的工作,为此我们加强了宣传工作,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和微博工作平台,大张旗鼓地开展宣教活动,及时发布普查动态信息;建立温州市可移动文物普查QQ群和微信群,相互交流,相互促进。通过普查,我们进一步摸清了全市国有单位文物收藏的家底。早在2014年初,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就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发挥文物藏品价值、文化惠民的设想,比如依托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系统梳理全国范围内温州文化元素的藏品,整合馆藏资源,策划温州历代书画展等若干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展览,提高温州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

    2014年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如市普查办摄影师陈真健拍照拍发烧、何丽施拍照拍到吐;乐清市普查办周开阳经常早出晚归,上传信息;瓯海区程引烈日下走街穿巷,送发普查表;文成县郑蕾蕾身兼数职,库房登记保管、下乡普查,任劳任怨。瑞安市增人,添设备,抓进度;苍南县新馆建设,做到了陈列布展与普查工作两不误;永嘉县实行“以老带新”的普查方法,年轻普查队员在老专家的带领下,边干边学,保证了普查质量。正是这些摄影师、普查员、专家和领导干部的投入工作和辛勤付出,才取得了温州市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喜人成绩,我们应该为他们喝彩,应该真心感谢他们!我们相信,有了他们做为普查工作的坚实后盾,温州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将在2015年里开创新局面! 

乐清市博物馆周开阳副馆长现场培训普查员

   

                乐清市发现的清同治十三年                           平阳县发现的明代仙坛寺铜钟

         林献璋楷书修职郎杨春龄八十岁寿序丝织寿帐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