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从学校到博物馆有多远?走进温博的美国客人有答案

时间:2019-04-25

423日,美国卡宏谷教育局初中生访华团与温州实验中学府东校区学生来到温州博物馆参观交流,学生们还亲手体验了一回中国传拓技术,共有30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老师和学生前来做客。

微信图片_20190425082747_副本.jpg

温州博物馆历史馆于2017年完成改陈重新开放,陈设、布展、配置全面“升级”的展厅中,参观团跟随讲解员探秘温州丰富的历史文明,为展厅中陈设的中国传统工艺展品啧啧称奇,升级后新增的温州老城地图更是成了好几位年龄小的美国小朋友们流连不去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1904250827471_副本.jpg

除了历史馆,此次参观内容还安排了正在热展的“开通宝货——我国古代钱币文化特展”和“君子尚德——馆藏梅兰竹菊画展”。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以策展人的身份为师生们讲述中国钱币的故事,珍贵的古货币引起了随队美国家长浓厚的兴趣,形态各异的刀币、铜钱、银锭让来自大洋彼岸的学生们好奇不已。“馆藏梅兰竹菊画展”则通过字画,向参观团展现了中国式的审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的诗句被师生们用中英双语说出,“君子尚德”的中国文人精神内核也通过它传达给了国际友人。

参观活动后,参观团“转移阵地”走进温博拓碑基地。温州博物馆社会服务部副主任马炯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张张精美的传拓作品,讲述了传拓的起源、发展和制作工艺,最后抛出一个问题“为何千年后的今天,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下,拓碑技术仍然存在?”学生们各抒己见,尤其是美籍学生似乎已经被“神奇”的传拓吸引,迫切想要知道答案。马炯说,传拓技术发展至今,不仅仅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提升文物价值、创新艺术的一种方法,这种古老的中国技艺在今天也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这门古老神秘的技艺不仅让中美学生们跃跃欲试,连随团的老师和家长也都纷纷表示收获颇多。在随后的实操活动中,大家两人一组,利用准备好的工具制作属于自己的传拓作品。中美学生通力合作,遇到问题积极发文,动手操作屏息凝神,宣纸要铺平、水量要适中、拍打要仔细、干燥不能急、上墨要均匀……最终,这份大家亲手制作的拓片,成为了此次活动的一份特别“纪念”。

馆校合作

据悉,此次活动是温州博物馆与温州实验中学府东分校开展“馆校合作”后开设的《博物馆职人体验》课程的一部分,是温州博物馆为合作学校特别“定制”的。温州实验中学府东分校老师南赛月回忆:“曾经,走进博物馆需要学生们自发、自学,‘馆校合作’则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专业、准确的知识和引导,而‘职人体验课程’更能让学生们体验到博物馆各种工作门类,并有机会进入普通观众无法进入的领域。”温州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加丰富且专业的参观、活动服务,自提供“馆校合作”以来,服务合作院校已覆盖小学到大学,量身定制社教活动,社教项目输出点单,提供专业技能实习机会,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博物馆认识历史、认识世界、学会技能、学会交流。

微信图片_2019042508274712_副本.jpg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