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中国文物报》专题报道:“江南烟雨里的长安——圆珍眼中的大唐世界”

时间:2019-06-20

微信图片_20190620090354_副本.jpg

2019618日《中国文物报》第4

展览的合作探索

王亦武

510日,“江南烟雨里的长安——圆珍眼中的大唐世界”展览在温州博物馆启幕。该展览共展出167/组精品文物,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两个维度,从一个日本僧人圆珍的视角,来展现他入唐求法的历程,以及他眼中所看到的大唐世界,达到了把观众带回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繁盛的时代——大唐的精彩效果。

本次展览是温州博物馆和深圳望野博物馆通力合作打造的一个精品展览,是跨区域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间联合策展的又一成功案例。两馆在合作初期就建立了一套规范、清晰的合作流程,分别组建展览团队。深圳望野博物馆负责展览的内容设计;温州博物馆负责展览的形式设计和宣传教育。双方分工明确,并各自指派项目组对接人,随时跟进并推动展览进度。双方团队根据展览节点,定期召开项目协调会,保持及时沟通,确保展览各项事宜稳步推进。

该展览还是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的一个成功案例。非国有博物馆由于机制框框相对较少,可以因地、因藏制宜,突出自身的办馆优势,在运营上相对比较灵活。国有博物馆需要把现有的资源活化利用。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今后由政府主导、多元化、多渠道、多种模式并存的展陈社会服务运行机制,也许是国有博物馆积极探索、力求创新、寻求突破的有效途径,以便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多鲜活的展览及社会活动服务。

微信图片_201906200903541_副本.jpg

展览的内容策划

阎焰 吴咏梅

一、展览叙事大纲

展览叙事主线以圆珍入唐求法作为开篇,随后将他眼中的大唐世界的日用之美、文化之美、佛教庄严徐徐展开,结尾从圆珍个人引申出中日交流史中的无数微小个体;把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贯穿始终,体现中日交流源远流长。副线突出圆珍与温州的关系,体现唐代温州佛教对日本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以及唐代温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圆珍入唐求法”,展现圆珍入唐求法的路径、所经过的地方及其收获,尤其是圆珍与温州的关系;第二单元“圆珍眼中的大唐物质生活”,展现唐朝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唐代手工业的全面发展繁荣、唐朝先进的物质技术对日本的传播与影响;第三单元“圆珍眼中的大唐文化繁荣”,展现唐朝先进的制度保障和人才济济,进而展现唐朝政治制度、书法、建筑等诸多文化元素对日本的深远影响;第四单元“圆珍眼中大唐佛教的庄严”,展现唐代佛教大发展时期,中日之间佛教的交流及其对社会各个生活层面的影响。

二、内容设计亮点

此次唐代文物展,是深圳望野博物馆历时三年全国六站巡展后,在温州博物馆的一个全新呈现和策划,深刻融入了温州历史文物及其空间元素。

深圳望野博物馆唐代文物系列展的上一站以“煌煌·巨唐”为主题,而在本次展览的结尾处,观众可以看到“圆珍国清寺求法目录”中以“巨唐大中十一年十月日本国求法僧圆珍录”为落款,这个“巨唐”暗含的线索是本次展览的一条伏线。我们希望这个系列展是一个有生命的、可以环环相扣的且不断延续的历史故事。

“大中十一年”,在本次展览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介绍瓯窑的展板中,我们特别选取了2017年度浙江省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永嘉坦头瓯窑遗址。其中就有“大中十一年”纪年的匣钵,足见当年永嘉地区窑业之发达。另一次就是出现在展览结尾“圆珍国清寺求法目录”中的落款“大中十一年”。观众如果细心观察就能体验到时空穿越的感觉,有理由相信当年圆珍筹备回国清点所获佛教典籍,在天台誊写目录时,他案头摆放的可能就会有这类瓯窑的生活器皿。历史如影,仿佛中一切既模糊又清晰。

微信图片_201906200903542_副本.jpg

瓯窑展柜

微信图片_201906200903543_副本.jpg

“圆珍国清寺求法目录”部分内容

图片来自:白化文、李鼎霞《行历抄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现藏于日本圆城寺

圆珍入唐时间是大中七年(853),展览中我们提到的另外一位赴日弘法高僧鉴真大和尚,六次东渡,最后成功抵达日本的时间是天宝十二载(753)。历史好像是那么的巧合,一百年后,时年四十岁的圆珍成功入唐。圆珍早入释门,聪慧明利,有可能在此前的许多年就立下入唐的宏愿。851年,他正式准备入唐,但因错过发船时间,一直等到853年才真正踏上中土,到达鉴真大和尚的祖国,他梦中的繁华世界——大唐。

鉴真与圆珍,中日两代高僧、一百年的时间差,可以说既是历史的巧合,也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定数,释尊的保佑。

微信图片_201906200903544_副本.jpg

鉴真展板

三、内容延伸

本次展览在温州博物馆临展厅举办,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总展线约150米,其中玻璃通柜展线82米,剩余展墙面积较多。结合展厅的实际空间布局,内容设计人员在创作展板内容时,结合实际展品,将玻璃通柜内的展板内容尽量精简,使其与展品高度对应并说明问题。大面积展墙则主要补充与展览相关的背景知识,营造与展览主角相关的人文氛围。

譬如,在展墙中制作了一幅唐代中日年代时间对照轴。因为圆珍在唐仅停留五年,在展板内容中圆珍入唐期间使用的是大唐年号,而圆珍在入唐前和返日后出现的时间则是日本年号。观众通过此时间对照轴也可以直观地感受中日交流的时间跨度。

展览是以物讲故事,圆珍是整个故事的主角,他虽然在大唐生活仅有五年,但是,圆珍在入唐求法期间与中土僧人、商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圆珍返日后,他的中国僧人朋友们不断通过商人李达、詹景全、高奉等捎去佛经和礼品等,现存的部分唐代送别诗就见证了他们之间的情谊。这些诗作被点缀在展厅的几处展墙上,观众如果留心观看,可以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到中日友情的源远和绵长。

微信图片_201906200903545_副本.jpg

送别诗展墙

四、余论

布展人员运用黑白对比、中轴对称、烘托提升、高低错落等方式,力求将展品最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展厅灯光布置根据展品合理定位,营造出最佳的观展效果。

通过观看展板内容,既能让普通大众对展览背景内容基本了解,又能照顾到部分专业观众的需求,是本次展览陈列设计的出发点。本次展览陶瓷器皿占比较大,除了让大众直观感受唐代陶瓷的艺术之美外,展陈还将唐代不同窑口和地域的陶瓷器集中分类展示,让专业观众可以深度学习和观摩。

疏密有度、合理取舍,是本次展览陈列设计的原则。本次展板内容以图文结合为主、辅以图表。在展品说明牌中,尽量用简约的文字表述展品的用途和特点。希望观众花最少的时间抓住展品的内涵,尽量将观众停留在展厅的时间用于展品观赏。最轻松、最交互的展览才是最友好的展览。

展览形式设计和宣传教育

高启新 马炯 陈宇

一、形式设计

设计思路

展览的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形式设计可以瞬间将观众带入展览所营造的故事情境中。温州博物馆根据展览主题,选取棕褐色(僧衣色)为背景主体颜色;展标设计底图则根据圆珍入唐求法路径特别绘制了一条路线作为背景图案;根据展览主标题“江南烟雨里的长安”,把园城寺现存圆珍坐像作为画面主角,以唐代长安建筑点缀其中,并把江南烟雨的意境用独特的字体和画面呈现。观众步入展厅伊始,看到展标墙的瞬间就可以抓住展览的故事要素。

微信图片_201906200903546_副本.jpg

第四单元展厅

设计细节

展厅运用棕褐色纤维吸音板整体装饰墙面,在色调上统一配合了柜内暗红色柜墙面色。展厅设计的亚光整体墙面与调暗的光照度来营造一种庄重的氛围;在景观装饰元素造型中采用灯带结合形式,运用灯光强弱变化,结合前厅与后厅的景观造型起到了展览氛围渲染得点缀提神之感。

考虑到临近假期观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和孩子,温州博物馆在展览器物说明牌的设计和制作上,特别放大了字号,方便老年人和孩子观看。展览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圆珍眼中大唐佛教的庄严”,温州博物馆结合展厅场地,特别设计制作了圆珍的立体雕塑坐像和佛寺建筑外檐,这个景观布置不仅强化了故事的带入感,还方便观众拍照打卡留念。

二、宣传教育

展览开展后,温州和深圳两地主流媒体予以大量报道。《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日报App)》《深圳商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等,均推出大篇幅报道。

温州博物馆结合展览,定制专场沙龙。开展当天下午举办“展览·思考·分享·碰撞——一场博物馆人的对话”活动,现场观众反响热烈。展览期间温州博物馆还计划举办专家讲座和访谈。

微信图片_201906200903547_副本.jpg

“展览·思考·分享·碰撞——一场博物馆人的对话”活动现场

微信图片_201906200903548_副本.jpg

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现场导览

“江南烟雨里的长安——圆珍眼中的大唐世界”开展至今一个月余,展览参观人数接近四万八千人次。

圆珍与温州的文化情缘

伍显军

日本僧人圆珍(814-891),俗姓和气,字远尘,赞岐国(今香川县)人,空海大师的侄孙,日本佛教天台宗寺门派创始人,是“入唐八大家”中携回佛教经论最多的求法僧人。

圆珍于唐大中七年(853)入唐求法。从福州入境,在温州,圆珍一行停留了二十天左右,曾在位于如今公园路东南大厦一带的开元寺逗留多日。圆珍在温州求得经书90余卷,留下与温州各界人士的唱和诗2卷,与温州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微信图片_201906200903549_副本.jpg

圆珍坐像

仁寿元年(公元851),圆珍决定入唐。第二年闰八月,唐国商人钦良晖、王超、李延孝商船到达日本。第三年七月十六日圆珍入唐求法一行到达值嘉岛。圆珍时年四十岁,从者有僧丰智、沙弥闲静、翻译丁满、经生的良、物忠宗、大全吉、伯阿古满等人。牒文表明他们的目的地是天台山、五台山、长安城青龙寺、兴善寺等佛教名山寺庙。

唐大中七年(公元853)八月十四日,圆珍一行乘坐的商船飘至琉球国(今台湾)。十五日到达唐国岭南道福州连江县。九月二十八日从福州海口镇出发。

十月中旬,圆珍一行进入浙东观察使辖区温州境内,通过江口镇(今鳌江镇)到达横阳县(今平阳县),停留于县城,二十六日得到横阳县公验,向安固县(今瑞安市)进发。二十九日得到安固县公验,到达温州永嘉县,受到温州刺史裴阅的礼遇,宿泊于开元寺(今公园路东南大厦一带)。

十一月六日,圆珍得到永嘉县公验,向台州进发,继而前往天台山等地。

大中十二年(858)六月,圆珍一行搭乘李延孝商船,携带经书千余卷回到日本。868年,圆珍升任天台宗第五代座主,卒后追谥智证大师。主要著作有《法华论记》《法华玄义略要》《大日经指归》《讲演法华仪》等。所著《授决集》成为寺门派教学圣典。

圆珍入唐求法的公验和过所(相当于旅行许可书)包括福州、温州、台州和越州等地的公验和过所,分别藏于滋贺县延历寺比睿山国宝殿、东京国立博物馆等重要单位,被指定为国宝文物。

从温州横阳公验开始的横阳、安固、永嘉、黄岩、临海五县公验和台州牒共计六件,装成一卷,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题名为《圆珍台州温州公验》,长达338厘米。

微信图片_2019062009035410_副本.jpg

温州界内公验与牒,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圆珍在唐求得带回日本的经典及其他物品,在他尚留居唐国的时候,就亲自不断地编辑成目录,其中包括《福州温州台州求得经律论疏记外书等目录》。

根据该目录可知:圆珍在横阳县张德真家,求得经书6卷;在永嘉县求得的经书数量多达81卷(本),其中不乏三论宗、法相宗、律宗、俱舍宗等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年)佛教主要宗派典籍,赠送经书的有宗本、宗元、含以和尚、徐十三等人。

值得注意的是,该目录中还收录有圆珍在永嘉县新写的《题赠宗本和尚诗》一卷、《温州缁素相送诗》一卷,可见圆珍汉文诗词造诣比较深厚。圆珍在温州期间,还与温州德圆和尚结下了深厚友谊。圆珍回日本以后,两人还有书信往来。贞观九年,德圆赠送圆珍绣佛二件,绀红色琉璃舍利壶一件。

微信图片_2019062009035411_副本.jpg

目录现藏于日本圆城寺

微信图片_2019062009035412_副本.jpg

总目录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