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25
时间/7月28日上午9:30-10:30
地点/温州博物馆手工实验课堂
人数/15人(一个账号仅代表一个名额)
要求/18岁以上
用雕成对称的花版将织物夹在中间加以紧固,将夹紧织物的刻板浸入染缸,刻板留有让染料流入的沟槽让布料染色,被夹紧的部分则保留本色……这种印染工艺,便是“夹缬”。
"夹缬"始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身上穿的多是夹缬织物),唐代诗人们也留下"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的诗句。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唐代宝相花夹缬褶绢裙
绀地花树双鸟纹夹缬
细心的朋友也许会在温州博物馆的“江南烟雨中的长安——圆珍眼中的大唐世界”展览中发现不少花形纹饰,这种花被称作宝相花。所谓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则是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形。此纹饰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佛教盛行的流行图案,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的特征,经过艺术处理而组合的图案。这种花纹流行的鼎盛时期在唐朝,也是最能代表盛唐审美的纹样之一。
夹缬艺术到了唐代非常的盛行,但到明清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到近代基本绝迹。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意外地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又找到了民间流存的夹缬作品,才发现温州仍断断续续地保持着这种最古老的织染工艺。2005年,浙南夹缬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分享人介绍徐夏怡
师从于蓝印花国家级传承人蒋良寿先生学习蓝染技术。曾先后在温州博物馆、瓯海区博物馆以及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担任非遗授课老师,在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以及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小学担任艺术老师。曾组织过上百场蓝夹缬技艺非遗进课堂活动
2018年7月,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作品“夹缬舞者”被浙江职业艺术学院收藏。2019年3月,参加上海同济大学国家基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同期创作的“二十四节气”蓝夹缬作品被同济大学收藏。
开创“未见山非遗研学基地”,研究蓝夹缬非遗技艺教学,集研究、设计、教学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