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31
深秋时节,桂花飘香,博物馆工作人员前往陈占印老先生的家中,为他颁发捐赠证书。
此前,陈老先生向本馆捐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授予他的荣誉证书等证件,表彰他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陈占印在1937年10月出生于温州永嘉县,12岁便离开了永嘉到城里读书。1959年9月,22岁的他进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物理光学仪器专业开始了五年的求学之路。
由于陈占印的一位老师先前调去了第二机械工业部工作,在1964年7月毕业后,陈占印和一位同学一起跟随老师的步伐去了位于青海221基地的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工作。
当时正是我国核试验的关键时刻,陈占印等人成了基地里最新鲜的那股血液,为我国的核工业的研究和发展奋斗。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成功的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研制出厂;此后,中国首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的原子弹、第一颗爆炸成功的氢弹也相继在这里研制出厂。
工作5年后,陈占印随大部队在1969年由青海搬迁至四川绵阳的山区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这里,伟大的科研工作者们继续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模拟试验。
陈占印33岁结婚,妻子留在温州,婚后两人由于工作原因一直分居两地。加上核基地的封闭式管理,不能和外界接触,联络更是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工作了8年后,1978年,陈占印申请调回了温州,在温州市科技局任职。一方面是为了妻子,一方面也是响应国务院的号召,作为技术人员回到家乡为地方建设奋斗在一线。他在科技局从事科研管理,为温州本地的科研项目、科技人才进行评估,为温州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付出。
老人回忆,自己曾在“两弹一星”功勋王淦昌的指导下工作过。在自己准备调任时,王淦昌还劝他去上海从事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研究,但是浓浓的乡情和对亲人的思念,让他还是回到了温州,他出生、成长的地方。
虽然在回忆过程中,老人有些人名已经记不清了,说话也有些吃力,但谈起核研究相关的专业知识仍是娓娓而谈,努力想说给大家听。
说起为什么要把代表荣誉的证件捐赠给博物馆,陈占印老人说,这些证件在自己这里只是些证件,没什么用,但是个人的经历参与了一段历史,却是一段值得回忆的历程。陈占印的女儿在参观了世界温州人博物馆后受到启发,便有了后来的捐赠。
温州博物馆诚望热心公益事业、关心文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赠各类历史文物。我馆将积极做好藏品的整理和保护,让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让更多的历史文化和温州人的故事能够让公众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