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东晋双体独木舟

时间:2020-04-09

本期“精品导赏”讲解员李戎为大家讲述东晋双体独木舟的故事。

这是温州出土的东晋时期独木舟。1960年,在温州西山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工地共发现四艘独木舟,这便是其中的两艘。

每艘独木舟由整木刳(kū)成,舟体内底平整,中间宽,首尾略微上翘,逐渐向中间内收。方首方尾,内底则由中间向首尾逐渐变浅变圆。让人好奇的是,在舟内侧靠近首尾的地方分别对称分布了方形孔洞,这是做什么用的呢?据专家研究,这是一种双体独木舟,舟沿宽平,中段平面保持水平,两舟并列后,前后分别用长形横木安装在方形的卯眼上,然后用绳捆扎,将两艘舟体紧紧固定,其后再铺放甲板,就可以运载了。这种结构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所绘的双体船结构大致相似。

微信图片_20200409090935_副本.jpg

洛神赋图(局部)

单体独木舟体小而不稳,载运量有限。而双体独木舟无疑扩大了宽度,增加了行舟时的稳定性和载运量。这种双体独木舟主要用于内河运输。温州地处东南沿海,造船业发达,这些独木舟为研究我国双体舟的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微信图片_202004090909351_副本.jpg

清明上河图中所绘制的船只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温州港从古至今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贸易港口和交通枢纽。《山海经·海内南经》云:“瓯居海中”,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催生了温州的造船业。《越绝书》描述当时的温州:“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微信图片_202004090909352_副本.jpg

清明上河图中所绘制的船只

《温州市志》载:“汉代,温州已能制造扁舟、轻舟及楼船等。”三国时期,温州的造船业得到大发展,与当时的广州番禺、建安(今福州)温麻同为江南三大造船基地。隋唐时期,温州所造的战船已能远洋航行。宋代,温州造船业呈现繁荣鼎盛景象。北宋哲宗时,温州造船 605 艘,居全国船场之首,包括战船、糟船、使船及供官家用的大型游览船。当时船舶按船样打造,船型也已定型化,这标志着温州造船技术的成熟。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