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香囊调制得当也能防病毒

时间:2020-07-02

625日的午后,温州博物馆文化驿站飘出缕缕香气,于房间内四溢到镜头屏幕前,令人平心静气,提神醒脑。时值浓情端午,温州博物馆特别邀请中级香道师黄林芬、中级香学师高奕华通过直播的形式与网友们分享香料,学习新知。

微信图片_20200702091348_副本.jpg

高奕华提到,据可靠史料记载,我国的香文化有6500年的历史。在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也出土了盛置香材的陶器和熏炉,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在生活中已有使用香材的习惯。而使用香囊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我国殷商时期。至今发现最早的实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羊皮香囊,出土于新疆。汉代以后,香囊成了一种礼仪的象征,如《礼记》中记载:“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这里的“容臭”就是香囊的一种称呼。除此之外,还可称为香袋、香缨、佩帏等。香囊不仅名称多,用途也广泛,小香囊可以随身佩戴用作装饰,治病防身;大香囊则可挂在房间里清新空气、祛病避疫。

微信图片_202007020913481_副本.jpg

正如黄林芬老师说的这句俗语:“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新冠病毒扩散期间,中科院曾提出抗击病毒的中药配方,也可制成香囊随身佩戴防疫。在此基础上,随着端午春困的到来,黄林芬又在这款驱疫香囊上加了四味香料:檀香(留香久,缓解紧张、疲劳)、丁香、雄黄、冰片(醒脑开窍、清凉解毒,与雄黄搭配抗击病毒效果更好)。她提到,在一平方米的房间内,研磨0.5克苍术的消毒效果与乳酸和紫外线的效果相同。

微信图片_202007020913482_副本.jpg

那么问题来了,端午配香的习俗从何而来呢?

其实,端午配香习俗最早来源于屈原,屈原又有个外号叫做“香草美人”,从他的诗歌《离骚》、《楚辞》、《九歌》中对香草的华丽表达就可知晓他对于香草的精通和喜爱。《离骚》中以高洁香草自喻的这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活血化瘀)与辟芷(白芷,治疗感冒,发散风寒)兮,纫秋兰以为佩” 共出现了3款香料,词句修辞尤为精彩。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